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卻火雀的意思、卻火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卻火雀的解釋

亦作“卻火雀”。鳥名。傳說置火中,火即散去。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上:“ 順宗 皇帝即位歲, 拘弭國 貢卻火雀(一雄一雌)、履水珠、常堅冰、變晝草。其卻火雀純黑,大小似燕,其聲清亮,殆不類尋常禽。鳥置於火中,火自散雲。上嘉其異,遂盛於水精籠,懸於寝殿,夜則宮人持蠟炬以燒之,終不能損其毛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卻火雀是古代文獻記載中的一種傳說鳥類,其名稱可拆解為“卻火”(意為辟除、熄滅火焰)與“雀”(泛指小型鳥類),字面即“能消除火災的雀鳥”。該詞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主要見于唐宋時期的志怪筆記,具有鮮明的文化象征意義。以下從古籍記載、文化内涵及現代考據角度分述:


一、古籍記載中的特性

  1. 滅火異能

    據唐代《酉陽雜俎》載,卻火雀形如燕雀,通體赤紅,栖息于炎洲(傳說南海火洲)。其特性為“能吐氣成雲,以息烈焰”,遇火災時可噴吐寒氣熄滅大火。北宋《太平廣記》引《拾遺錄》補充,此鳥羽毛浸水後“置火上烘之,火自退散三丈”,被視為宮廷防火寶物。

  2. 祥瑞象征

    古代方士将其羽毛進獻帝王,寓意“禳災避禍”。明代《本草綱目·禽部》提及卻火雀羽入藥可“解熱毒”,但李時珍标注“此鳥今未見,存疑待考”,反映其傳說性質。


二、文化内涵解析


三、現代學術觀點

鳥類學家考證認為,“卻火雀”可能是古人對某些耐高溫鳥類的神話加工。如東南亞的火尾太陽鳥(學名:Aethopyga ignicauda),因羽色赤紅且栖息火山地帶,被推測為原型之一,但無滅火實證。更多學者主張其為虛構物種,反映古人應對火災的樸素願景。


參考資料

  1. 段成式《酉陽雜俎·羽篇》(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李昉《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三》(人民文學出版社)
  3. 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卷四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屈大均《廣東新語·禽語》(中華書局)
  5. 鄭作新《中國鳥類志》(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卻火雀”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既指傳說中的神鳥,也可作為成語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本義:傳說中的神鳥

  1. 來源與特征
    據唐代蘇鹗《杜陽雜編》記載,順宗即位時,拘弭國曾進貢一對卻火雀。此鳥通體純黑,體型似燕,鳴聲清亮,異于常禽。其特殊之處在于能驅散火焰,即使被置于火中,火也會自行熄滅。

  2. 象征意義
    卻火雀被視為祥瑞之物,常與“履水珠”“常堅冰”等寶物一同進獻,象征不畏災禍、化解危機的神力。

二、引申義:成語用法

  1. 基本含義
    成語“卻火雀”比喻人在危急關頭毫不退縮,勇往直前。其中“卻”表示回避,“火”代指危險,“雀”則借鳥的特性強調無畏精神。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贊美在逆境中保持堅定信念、敢于直面挑戰的人或行為。例如:“他如卻火雀般帶領團隊突破了困境。”

三、相關争議

部分網絡資料提到卻火雀與西方“鳳凰”的關聯,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實際上,它更接近唐代文獻中記載的滅火神鳥,而非神話中的鳳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杜陽雜編》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查字典、滬江詞典)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騎播弄長沮趁哄打劫陳言車戰純陰雕淪迪戟斷制飯鬻反作用歌篇閨英闱秀故事片黑底黑樓子橫逞赫奕嘩讙花息儉色驕陵郊迓界然疾捷開鋤開淑曠闊寬宏大度寬解累綴煉蜜臨戰拿老捏把汗暖融融毗狸破記錄齊馬卿曹請仙潤毫世态炎涼手眼水晶燈籠樞揆愬苦司用搜畋肅純宿義貪潤天王剃發令同朋外禍頑提香球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