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卻火雀”。鳥名。傳說置火中,火即散去。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上:“ 順宗 皇帝即位歲, 拘弭國 貢卻火雀(一雄一雌)、履水珠、常堅冰、變晝草。其卻火雀純黑,大小似燕,其聲清亮,殆不類尋常禽。鳥置於火中,火自散雲。上嘉其異,遂盛於水精籠,懸於寝殿,夜則宮人持蠟炬以燒之,終不能損其毛羽。”
“卻火雀”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既指傳說中的神鳥,也可作為成語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來源與特征
據唐代蘇鹗《杜陽雜編》記載,順宗即位時,拘弭國曾進貢一對卻火雀。此鳥通體純黑,體型似燕,鳴聲清亮,異于常禽。其特殊之處在于能驅散火焰,即使被置于火中,火也會自行熄滅。
象征意義
卻火雀被視為祥瑞之物,常與“履水珠”“常堅冰”等寶物一同進獻,象征不畏災禍、化解危機的神力。
基本含義
成語“卻火雀”比喻人在危急關頭毫不退縮,勇往直前。其中“卻”表示回避,“火”代指危險,“雀”則借鳥的特性強調無畏精神。
使用場景
多用于贊美在逆境中保持堅定信念、敢于直面挑戰的人或行為。例如:“他如卻火雀般帶領團隊突破了困境。”
部分網絡資料提到卻火雀與西方“鳳凰”的關聯,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實際上,它更接近唐代文獻中記載的滅火神鳥,而非神話中的鳳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杜陽雜編》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查字典、滬江詞典)的釋義。
《卻火雀》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能夠撲滅火源的小鳥。
《卻火雀》的拆分部首為火,雀的部首為隹。火的總筆畫數為4,雀的總筆畫數為14。
《卻火雀》這個詞出自于《荀子·卷十·勸學》:“顧卻怨,足以為上;卻火雀,足以焚。”其中的“卻火雀”比喻能夠平息争端、解決問題的人或事物。
《卻火雀》的繁體字為「卻火雀」。
古時候,《卻火雀》的火字寫作“灬”,雀字寫作“隺”。
1. 這個卻火雀般的英雄,用智慧和勇敢平息了紛争。 2. 他在團隊中扮演着卻火雀的角色,經常化解沖突。
卻火、火雀、卻火雀群、火雀飛舞
平安使者、和解者
引火者、煽動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