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加蓋印章。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小楷墨刻》:“予後晤 韓胄君 ,詰其故。 韓 曰:‘ 董 來借摹,予懼其不歸也,信手對臨百餘字以應之,并未曾雙鈎及過朱,不意其遽入石也。’”《歧路燈》第七一回:“惟有這位老爺性急,并不與内邊師爺商量,當堂就批,發房就叫填榜;堂上問完了事,就要過硃。”
(2).謂将禦筆增改的诏書過錄至他本。因禦筆多用朱筆,故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凡禦筆增改,遵録他本,謂之過硃。” 清 龔自珍 《上大學士書》:“學士職過硃,看本非所掌也,此乃第一大關鍵。”
關于“過朱”一詞的解釋,綜合搜索結果存在兩種不同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成語含義(現代常用)
基本解釋
讀作“guò zhū”,形容過分贊美或吹捧,含貶義。其中“朱”原指紅色,引申為美好事物,此處強調過度美化。
用法特點
多用于批評言談浮誇、不切實際的行為,如“廣告過朱了,與實際效果不符”。例句中還常見于提醒他人需實事求是,避免虛僞矯飾。
二、曆史行政術語(古籍記載)
具體含義
指古代文書處理中的兩種操作: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署文書流程,如《歧路燈》中“堂上問完了事,就要過朱”。
總結
“過朱”需結合語境理解:現代多用作批評過度贊美的成語,而古籍中則為行政術語。建議使用時注意文獻背景,避免混淆。
“過朱”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超過、超越、逾越或突破某個限制、界限或範圍。
“過朱”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木。其中,“辶”是“辵”的異體字,表示走路,而“木”表示樹木。
根據《康熙字典》,“過朱”的總筆畫數為7畫。
“過朱”的出處較為複雜,一種說法是來源于《周易·系辭上》:“豚犬之牧為群逐,各乎其所過也,時矣乎!
在繁體字中,基本保留了“過朱”的形态,沒有明顯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來說,古代漢字的筆畫結構較為繁複且多變。因此,"過朱"的古代漢字書寫形式略有差異,但整體上基本保持一緻。
古時候的寫法通常采用豎寫,行書、草書中的變化更多。
1. 他的才華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實在是過朱了。
2. 這個計劃已經過朱了,需要重新制定。
3. 他們為了達到目标,不斷努力,一步步地過朱。
越過、逾越、突破、超過
超越、逾越、超過、突破、超出
局限、受限、限制、控制、在範圍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