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恰切應對。 漢 徐幹 《中論·務本》:“夫詳於小事而察於近物者,謂耳聽乎絲竹歌謡之和,目視乎琱琢采色之章,口給乎辯慧切對之辭……體騖乎俯仰折旋之容。”
(2).指詩律上的平仄聲調嚴格相對。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序》:“至如 曹 劉 詩多直語,少切對,或五字并側,或十字俱平,而逸駕終存。”
“切對”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恰切應對
指語言或行為精準、貼切地回應對方,強調應答的準确性和契合度。例如:
“他見過我哭花了臉的模樣,卻從來不曾因此取笑過我;他見過我披頭散發的模樣,卻隻是伸手幫我拭去眼淚。”()
此處的“切對”體現了情感上的恰當回應。
詩律中的平仄嚴格相對
特指古典詩詞中平仄聲調的工整對應。例如唐代殷璠在《河嶽英靈集序》中提到:
“曹劉詩多直緻,語少切對,或五字并側(仄),或十字俱平。”()
這裡批評曹植、劉桢的詩句平仄不夠工整,強調聲律需嚴格匹配。
如需進一步探讨詩詞聲律規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古典詩論文獻。
切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别人的犯錯進行制止或批評,以糾正錯誤。
切對的首部是刀字旁,它屬于刀部,意義是與刀有關的物體。刀字旁在切對中是偏旁部首,起到了構造漢字的作用。
切對的總筆畫數是11畫。
切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詞彙,出現在《爾雅·釋诂》中。繁體字“剋對”也可以用來表示切對。
在古代漢字中,切對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先秦時期的金文中,切對的形狀是“㫃”,在楚石書中則寫作“刄對”,都具有較為相似的形态。
1. 他經常切對我做出的錯誤決定,讓我受益匪淺。
2. 我們應當積極切對身邊人的過失,幫助他們變得更好。
切對的相關詞彙有:切實、切身、對待。
切對的近義詞包括批評、指責、改正。反義詞則有縱容、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