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杖的意思、拜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杖的解釋

向皇帝進谏而受廷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禁衛·陸劉二缇帥》:“五君子先後抗疏,拜杖闕下,亦賴其加意省視,且預戒行杖者,得不死箠楚。” 清 王廣心 《送董蒼水遊楚粵》詩:“先朝直節 董侍郎 ,鋤奸拜杖投南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杖是古代中國禮儀活動中使用的特殊禮器,特指臣子在朝見君王時手持的儀仗手杖,兼具身份象征與禮儀功能。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形制與禮器屬性

拜杖通常以竹木或玉石制成,長度約三尺(約1米),頂端飾有圭首(上尖下方的玉飾),杖身刻有象征等級的紋飾。《周禮·春官》載:“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以等邦國”,其中“瑞”即包含圭杖類禮器,拜杖形制與之相類,屬彰顯身份的信物。

二、禮儀功能

“拜”指跪拜之禮,“杖”為持握之物,二字結合凸顯其儀式屬性:

  1. 朝儀必備:臣子持拜杖入觐,行走時杖不離手,跪拜時需将杖平置身前,以示對君王的絕對恭敬(《禮記·曲禮》:“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
  2. 身份标識:不同材質與紋飾對應不同官階,如漢代“六百石以上官員持銅杖,二千石以上持玉杖”(《漢官儀》卷上),成為等級制度的具象化體現。

三、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拜杖源于先秦圭璋制度,秦漢後逐漸規範化。唐代《通典》記載:“百官入朝,必執笏杖”,此處“笏杖”即拜杖的别稱。至明清時期,隨着跪拜禮的強化,拜杖演變為更具象征性的“朝笏”,但其持杖行禮的核心功能一脈相承。其文化内核凝聚了古代“以器載禮”的哲學思想,通過器物規範傳遞尊卑秩序。

文獻依據: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釋“瑞玉”制度
  2. 《漢官六種·漢官儀》載漢代儀仗規制
  3. 《通典·禮典》述唐代朝儀沿革

網絡擴展解釋

“拜杖”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1. 禮儀動作說(見于部分詞典): 指古代對尊長或敬仰之人行跪拜禮的動作,強調尊敬的态度。但這一解釋在權威曆史文獻中較少出現。

  2. 曆史事件專稱(主流解釋): 特指向皇帝進谏而遭受廷杖刑罰的行為。此義項源自明清時期史實:

    • 背景:廷杖是明清帝王責罰臣子的酷刑,官員因直言進谏觸怒皇帝時,常被當廷杖責。
    • 例證: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五君子因進谏“拜杖阙下”,清代王廣心詩中也提及董侍郎“鋤奸拜杖”被流放。
    • 引申義:後也象征士大夫堅守氣節、冒死直谏的精神。

提示:當代使用中,“拜杖”多用于曆史語境讨論,日常交流較少出現。若需具體分析某文獻中的含義,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阿偏備説表侄并放必至才具澈悟電磁鐵法炬發芽鋒骨楓膠封瘗歸貫過天還殿衡定惶懹袷裆講試講章講制澆腸矜詫扃絹濬瀹克蕩饋歲枯偃拉絆遼東丁嵺愀獠子緑衣人買贖铓鋒馬水車龍靡旌命珪迷蹤藝沐樹片鴻千金一擲侵蔽請郡邱茔權藉曲辭區區之衆扇蕩市易授衣說不過歎傷特簡田財望夫山兀卒象眼兒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