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曲詞 ”。邪僻之詞;阿谀之詞。《後漢書·袁譚傳》:“何意兇臣 郭圖 ,妄畫蛇足,曲辭諂媚,交亂懿親。” 唐 劉知幾 《史通·曲筆》:“但古來唯聞以直筆見誅,不聞以曲詞獲罪。”
(2).含義隱微之詞。《後漢書·方術傳序》:“或開末而抑其端,或曲辭以章其義。”
(3).謂隱微其詞。 唐 元結 《惡曲》:“吾輩三十年,未嘗曲辭以達意。”
“曲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根據曆史文獻和文學研究,其解釋可歸納如下:
邪僻或阿谀之詞
指不正直、帶有谄媚或奉承意味的言辭。例如《後漢書·袁譚傳》提到“曲辭諂媚,交亂懿親”,唐代劉知幾《史通·曲筆》也提到“曲詞”與史家直筆相對,暗含貶義。
隱微含蓄的表達
可指含義深奧、需要推敲的言辭,如《後漢書·方術傳序》中“曲辭以章其義”,即通過隱晦的語言闡明道理。
文學體裁中的特定用語
在詩歌和戲劇中,“曲辭”也指代韻文形式。例如唐代橫吹曲辭與邊塞詩的聯繫,以及元曲中口語化的唱詞。
語言行為的描述
唐代元結《惡曲》提到“未嘗曲辭以達意”,表示不通過隱晦或曲折的方式表達思想,強調語言的直白性。
補充說明
“曲辭”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側重不同含義,例如曆史文獻多用于貶義(如阿谀之詞),文學領域則更強調其文體功能。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确切指向。
《曲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是文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用來形容曲藝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進行介紹。
《曲辭》的拆分部首是“曲”,共6個筆畫;“辭”的拆分部首是“辛”,共8個筆畫。
《曲辭》一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中的《南齊書·韋青傳》。在此書中,曲辭被用來形容韋青的玉聲歌曲的妙詞。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指曲藝作品的詞曲。
《曲辭》的繁體字為「曲辭」。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曲辭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微小的差異。然而,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筆畫的書寫方式上,并沒有改變其詞義。
以下是關于《曲辭》的例句:
1. 這首曲辭在古代被廣為傳唱。
2. 這位藝術家擅長曲辭和演唱。
與《曲辭》相關的組詞有:
1. 曲藝: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表演形式,通過說唱、舞蹈等方式演繹故事。
2. 辭曲:曲辭的換序組合,意義與曲辭相同。
與《曲辭》相近的詞語有:
1. 曲詞:指曲藝作品中的歌詞部分,與曲辭的意思相似。
2. 詞曲:指曲藝作品中的詞曲結合,與曲辭的意思相近。
與《曲辭》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