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曲辭的意思、曲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曲辭的解釋

(1).亦作“ 曲詞 ”。邪僻之詞;阿谀之詞。《後漢書·袁譚傳》:“何意兇臣 郭圖 ,妄畫蛇足,曲辭諂媚,交亂懿親。” 唐 劉知幾 《史通·曲筆》:“但古來唯聞以直筆見誅,不聞以曲詞獲罪。”

(2).含義隱微之詞。《後漢書·方術傳序》:“或開末而抑其端,或曲辭以章其義。”

(3).謂隱微其詞。 唐 元結 《惡曲》:“吾輩三十年,未嘗曲辭以達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曲辭是漢語詞彙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依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該詞可拆解為“曲”與“辭”兩部分:

  1. 樂府歌詞:指古代詩歌體裁中的曲調文辭,特指漢魏六朝樂府詩中配樂演唱的歌詞。例如《宋書·樂志》記載的“江南可采蓮”等樂府曲辭,既是音樂文本也是文學載體。
  2. 委婉表達:作為修辭方式時,指隱晦曲折的言辭表達。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強調“曲辭達意”的文學表現手法,即通過含蓄措辭傳遞深層意蘊。
  3. 文體類别:在文體學範疇中,與“直辭”形成對舉概念,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将“曲辭”定義為韻文中運用比興、借代等藝術手法的特殊文辭形式。

該詞源流可追溯至《周禮·春官》“九德之歌,九韶之舞”的禮樂傳統,經漢代樂府機構系統整理後,成為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網絡擴展解釋

“曲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根據曆史文獻和文學研究,其解釋可歸納如下:

  1. 邪僻或阿谀之詞
    指不正直、帶有谄媚或奉承意味的言辭。例如《後漢書·袁譚傳》提到“曲辭諂媚,交亂懿親”,唐代劉知幾《史通·曲筆》也提到“曲詞”與史家直筆相對,暗含貶義。

  2. 隱微含蓄的表達
    可指含義深奧、需要推敲的言辭,如《後漢書·方術傳序》中“曲辭以章其義”,即通過隱晦的語言闡明道理。

  3. 文學體裁中的特定用語
    在詩歌和戲劇中,“曲辭”也指代韻文形式。例如唐代橫吹曲辭與邊塞詩的聯繫,以及元曲中口語化的唱詞。

  4. 語言行為的描述
    唐代元結《惡曲》提到“未嘗曲辭以達意”,表示不通過隱晦或曲折的方式表達思想,強調語言的直白性。

補充說明
“曲辭”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側重不同含義,例如曆史文獻多用于貶義(如阿谀之詞),文學領域則更強調其文體功能。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确切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鞍車桉樹擘名才德尺棰懘鑰打戰礘礘發乘方面官發魚封壇焚香奮振符籍梗淚乖盭慣曆詭迹黃龍宗檟苦較高級繳照枷稍家主濟侈靜候警惠金台踖然爵士樂巨棗糠糜嫽俏六親無靠蠻俚珉珣默省恁們霓帱平志破柴都遷寂怯怛七上八下去危就安麝衾懾屈適歸豕折守蕃疏傲書閣筍笴太行八陉唐哉皇哉亡犴無華遐賮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