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兀卒的意思、兀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兀卒的解釋

黨項 語音譯。 西夏 國主的自稱。《宋史·外國傳一·夏國上》:“﹝ 趙元昊 ﹞猶稱男 邦泥定國 兀卒上書父 大宋 皇帝,更名 曩霄 而不稱臣。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號。議者以為改吾祖為兀卒,特以侮玩朝廷,不可許。” 宋 範仲淹 《答安撫王内翰書》:“今貴稱兀卒,以避中朝,取 漢 唐 故事,如單于、可汗之類。”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下:“ 元昊 入寇,所至如入無人之境。後數年,力盡求和,歲增賂遺,仍改名‘兀卒’,朝廷竟不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兀卒”是西夏國主的自稱,源自黨項語音譯,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政治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詞源與音譯
    “兀卒”是黨項語的音譯,在西夏國内被君主使用,漢語可譯為“清天子”或“吾祖”。例如,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後改名曩霄)在與宋朝的外交文書中自稱“男邦泥定國兀卒曩霄”,以表明身份。

  2. 政治象征
    這一稱號類似匈奴的“單于”或突厥的“可汗”,是西夏君主彰顯獨立性的标志。宋朝官員認為其隱含“吾祖”之意,有侮辱朝廷之嫌,因此拒絕承認。


二、曆史背景


三、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兀卒”有“未經訓練的士兵”之義,并稱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曆史文獻佐證,且與西夏國主自稱的記載明顯沖突,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需謹慎采納。



“兀卒”主要用于西夏君主稱號,體現其政權獨立性,是宋夏外交沖突的焦點之一。其他引申解釋需結合史料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兀卒的意思

兀卒(wù zú)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它有兩個主要的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指身材高大、體格健壯的士兵。在古代戰争中,身高體健的士兵常常被稱為兀卒,以強調他們的戰鬥力和威懾力。

第二個意思是指行軍途中的人員,特别是指官府行軍時護衛的人員。他們常常要承擔護衛、警戒、查看路況等任務。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兀卒的拆分部首是兀(wù),它屬于上面的部首,表示身體高大。兀卒的總筆畫數為17個。

來源和繁體

兀卒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宗人之仲》一書中。繁體形式為「兀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兀卒的古體寫法是「武俗」或「武足」。

例句

1. 他的身高體格,就像一位兀卒般令人印象深刻。

2. 他們頭上戴着兀卒的帽子,顯得威風凜凜。

組詞

兀卒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比如:

1. 兀卒帽:指兀卒所戴的帽子。

2. 兀卒隊伍:指由兀卒組成的隊伍。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廊卒童卒

反義詞:文弱、柔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