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稱南方少數民族的人。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二:“ 荊州 極西南界至 蜀 ,諸民曰獠子。”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境異》:“ 嶺 南溪洞中往往有飛頭者,故有飛頭獠子之號。”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談錄·帝德》:“ 魯 人 李廷臣 頃官 瓊管 ,一日過市,有獠子持錦臂韝鬻於市者,織成詩,取而視之, 仁廟 景佑 五年賜新進士詩也。”
(2).詈詞。《全唐詩》卷八七八載《吏部謠》:“ 岑愔 獠子後, 崔湜 令公孫,三人相比較,莫賀咄骨渾。”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 炅 鼻高, 嵩 鬚多,并類 鮮卑 。 鏗 嘲之雲:‘一雙獠子着緋袍,一個鬚多一鼻高。’”《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你這獠子,好不達時務!”
獠子(liáo zǐ)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主要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古代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蔑稱
指中國曆史上對西南地區部分少數民族的統稱,帶有貶義色彩。該詞始見于《後漢書·南蠻傳》,後多見于唐宋文獻,如《新唐書》稱“南平獠”,反映中原王朝對邊疆族群的認知局限。現代漢語中因含歧視性已不再使用。
粗野兇悍之人
引申指言行野蠻、性情暴戾者。如《水浒傳》第二十四回:“那獠子敢如此無禮!”此處借民族稱謂強化人物形象的鄙俗感。
“獠”本義為夜間狩獵(《說文解字》:“獠,獵也”),後因南方民族有“夜獵”習俗,被中原史家轉作族群稱謂。唐宋後逐漸衍生出“粗鄙”的貶義,明清小說中多用于罵詈語。現代《漢語大詞典》《辭源》均标注其曆史語境及歧視性語義。
當代語言規範中,“獠子”屬淘汰詞彙。研究曆史文獻時需注意其特定語境,避免現代誤用。民族稱謂應遵循“壯族”“侗族”等标準名稱,體現平等原則。
參考資料
“獠子”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
基本含義
指狼、狗等猛獸,也用于比喻兇狠殘暴的人,強調其兇惡嗜殺的本性。例如:“獠子般猙獰的面目”即形容殘暴之态。
曆史民族指代
古代文獻中,“獠子”是對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泛稱,如晉代《博物志》提到荊州至蜀地民衆被稱為“獠子”,唐代《酉陽雜俎》記載了“飛頭獠子”等稱呼。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帶有曆史局限性,可能隱含貶義或歧視色彩。
引申為詈詞(罵人話)
在口語或文學中,“獠子”可作罵詞,斥責他人野蠻、不講理。如《喻世明言》中“你這獠子好不達時務”即表達對粗魯行為的斥責。
與“獠”字的關聯
單字“獠”本義為夜間狩獵,後衍生出“兇惡樣貌”之意(如“青面獠牙”),進一步強化了“獠子”的負面形象。
注意:現代使用中,“獠子”的少數民族指代和詈詞用法已較少見,且可能涉及歧視性表達,需謹慎使用。如需引用曆史文獻,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半壁河山标格筆劃逼抑不着疼熱蒼黑茶花女赤冀吃蝨子留後腿川原春岑盜臧對生翻駡公而忘私工正盥饋歸藏氏固籍漢綱畫計荒閱篲泛畫塗膠臘禁邸進旨罽袍公子羁途絶絃崆峒子遼濶琳劄蔓草難除蟒衣玉帶邈古命臣迷童莫此為甚木本之誼能言凝碧池遷複陗帆氣冷慶煙绮纨子取辦日朘月減三姑閃蕩生法數字唐臨晉帖投子突黑脫白挂綠外屬望看魏蠶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