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萎倒下。 明 歸有光 《聖人之心公天下》:“萬物之巨者細者,高者下者,載者傾者,成遂者,夭閼者,變易者,流遷者,枯偃而憔悴者……彼固以隨乎氣之所至,在萬物為適當耳,造物者則何所私哉。”
“枯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枯偃(拼音:kū yǎn)指植物枯萎倒下的狀态,多用于描述自然景象或事物衰敗的過程。
字義分解
文學出處
該詞可見于明代歸有光《聖人之心公天下》一文,原文以“枯偃而憔悴者”描述萬物隨自然氣運衰敗的狀态,體現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
引申用法
部分資料提到“枯偃”可形容人體瘦弱(如),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主流含義仍以植物枯萎為主。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歸有光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枯偃》是一個成語,意為躺卧在地盡情享受安逸,沒有任何作為。
《枯偃》由部首「木」和「人」組成,共有11畫。
《枯偃》最早出自于《左傳·定公四年》,原文是「君子枯偃而達于正」,意指君子在安逸舒適中保持着堅持正道的态度。
《枯偃》的繁體字為「枯偃」。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具體的字形可以參考古代字典或相關研究資料。
他整日無所事事,隻是在家裡枯偃着。
枯木、偃仰
躺卧、安逸
奮發、積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