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末相互饋贈。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賓退雜識》:“彼中以魚曝乾,歲底至京,與黃羊雉兔,同為饋歲之珍。”《林則徐日記·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 惠都護 遣弁賷書來饋歲。”
餽歲:歲末相互饋贈。餽,通“ 饋 ”。 晉 周處 《風土記》:“ 蜀 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 宋 蘇轼 《歲晚思歸寄子由》詩序:“歲晚相與餽問,為餽歲。”一本作“ 饋歲 ”。
“饋歲”是中國古代歲末相互饋贈禮物的傳統習俗,主要流行于宋代及之後的部分時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饋歲”指年終時親友鄰裡互贈禮物,表達對彼此一年互助的感謝及新年祝福。該詞中“饋”通“饋”,意為贈送。
晉代起源
最早記載見于晉代周處《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說明蜀地已有此俗。
宋代發展
蘇轼在《歲晚思歸寄子由》詩序中明确提到:“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并在《饋歲》詩中描繪了民間互贈鯉魚、野兔等禮物的場景,富人用華美繡品,貧者則贈舂磨的谷物。
清代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和林則徐日記中均有提及,說明此俗延續至近代。
提示:若需完整文獻原文,可參考漢典、蘇轼詩集等來源。
饋歲是一個表示向年歲饋贈的詞語,也可表示歲月流轉的意義。
饋:組詞部首為食,總共有12個筆畫。
歲:組詞部首為止,總共有13個筆畫。
饋歲一詞經常出現在中國農曆新年的祝福語中,寓意給予歲月饋贈和祝福。
饋歲的繁體形式為賞歲。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饋和歲的寫法偶有變化。饋的古字形為饋,歲的古字形為嵗。
1. 我們用心饋歲,在新年時送賀卡給親朋好友。
2. 隨着新春的到來,我們饋歲祝福,希望來年一切都順利。
饋送、歲月、歲月靜好、歲月如梭
贈歲、賀歲
傾歲、送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