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蹤藝的意思、迷蹤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蹤藝的解釋

見“ 迷蹤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迷蹤藝(或稱“迷蹤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一個重要拳種,其名稱蘊含“行蹤莫測、技藝精妙”之意。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武術典籍記載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迷蹤”

    指步法、身法變幻莫測,使對手難以捕捉蹤迹。強調運動中虛實結合、迂回穿插的特點,如《國術大觀》所述:“其法重閃展騰挪,如影隨風,故曰迷蹤。”

  2. “藝”

    泛指武藝技藝,體現其技術體系包含拳法、腿法、器械等完整内容。《中華武術辭典》定義為:“集攻防技擊、養生健體于一體的綜合性拳術。”


二、核心武術特性

  1. 動作特點

    以低架短打為主,步法多采用“三角步”“連環步”,手法講究“快、準、狠”,招式銜接隱蔽,如“葉底藏花”“青龍探爪”等典型動作,突出“打即防、防即打”的技擊理念。

  2. 發力原理

    強調“腰馬合一”,結合寸勁與爆發力,追求“出手如棉,觸身似鐵”的剛柔效果,《武術功法運動教程》指出其發力需“根于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三、曆史淵源與文化價值

  1. 起源與傳承

    據《中國武術史》考證,迷蹤藝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清末由武術家霍元甲系統整理并廣傳,成為津門代表性拳種。

  2. 非遺保護

    2014年,“迷蹤拳”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套路體系(如三十六手、八折拳)及養生文化得到系統性保護。


參考文獻

  1. 尊我齋主人. 《國術大觀》. 上海中華書局, 1930.
  2. 中國武術協會. 《中華武術辭典》.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7.
  3. 康戈武. 《中國武術實用大全》.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0.
  4.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 《武術功法運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5. 國務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文件.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傳統體育類), 2014.

迷蹤藝作為融合技擊智慧與傳統文化的重要拳種,其名稱精準概括了技術特色與文化内涵,在漢語語境中具有鮮明的武術語義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迷蹤藝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一種拳法體系,屬于迷蹤拳(又稱秘宗拳、燕青拳等)的核心組成部分。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特點

迷蹤藝是迷蹤拳中秘傳的精華套路,強調實戰性和技法多樣性。其特點包括:

  1. 技法全面:包含靠、抱、粘、拗、頂、彈等十五字技法要訣,招式注重實用而非外形美觀。
  2. 動作風格:行拳時要求“威如虎豹、活似龍蛇”,兼具剛柔相濟、虛實結合的特點,變化多端。
  3. 結構複雜:全套動作分為六段共六十式,融合了拳法、功法與技擊技巧。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傳說:據傳源于少林寺,早期可能與達摩創拳相關,後吸收道家陰陽八卦理論發展完善。
  2. 名稱由來:因招式難以捉摸,交手時對手難以辨清來去蹤迹,故稱“迷蹤”。
  3. 傳承推廣:清末霍元甲打破“傳媳不傳女”的傳統,将迷蹤藝外傳并用于挫敗外國力士,使其名聲大振。

三、别稱與流派

迷蹤藝在不同地區有多個名稱,如秘宗拳、猊猔拳、十面埋伏拳等,屬少林拳系統分支。李氏迷蹤拳等流派進一步豐富了其技術體系,形成釋、道理論并存的特色。

四、文化影響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迷蹤藝不僅代表武術技藝,更承載着民族精神。霍元甲以此拳法激發國人鬥志,成為近代武術愛國精神的象征。


提示:若需了解完整動作演示或具體技法細節,可參考《武韻滄州》等專業文獻或武術傳承機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扒伏北風行並緣筆誤作牛跛鼈操執查詢嗔心寵遂窗挺雌遜噉飯大壯颠陷締交泛觀風萍浪迹感導竿頭日進高腳牌廣筵關限孤亭紅珠候奄齎貣賤姓洊陟交替解析脊梁骨金房金鷄獨立汲深舊落救星九鐘眷恨客馔口吃枯窘昆仲牢鼎霤槽留居莫言目不轉睛内過篇數氣體吸收上着鼠瘡蜀道苔錦湯匙獺繖誤打誤撞詳慮瑕頭系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