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旌的意思、靡旌的詳細解釋
靡旌的解釋
旌旗披靡。本謂戰車疾驅之狀。借指疾驅之戰車。《左傳·宣公十二年》:“吾聞緻師者,禦靡旌摩壘而還。” 杜預 注:“靡旌,驅疾也。” 楊伯峻 注:“蓋疾驅車轅自稍偏,其旌旗必傾斜似披靡,故雲靡旌。”
詞語分解
- 靡的解釋 靡 í 浪費,奢侈:靡蕩。靡費。侈靡。 分散:靡散(消滅)。 古同“糜”,糜爛。 筆畫數:; 部首:非; 筆順編號:
- 旌的解釋 旌 ī 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旌旗。旌銘(舊時喪禮,柩前書死者姓名的旗幡)。 表揚:旌表。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靡旌"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要結合古漢語的用法和具體語境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和相關文獻考證,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靡旌"指倒伏或傾斜的旌旗。其中:
- "靡":本義為倒下、披靡、散亂。《說文解字》釋"靡"為"披靡也",段玉裁注:"凡物分散則披靡"。在"靡旌"中取其"倒下、傾斜"之意。
- "旌":指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幟,後泛指旗幟。《說文解字》釋"旌"為"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士卒也"。
因此,"靡旌"字面意思即為倒伏、歪斜或不再豎立的旗幟。它常用于描繪戰場失利、軍隊潰敗或氣勢衰頹的場景,象征着秩序瓦解或力量衰竭。
二、出處與經典用例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周禮·春官·司常》:
"凡軍事,建旌旗...及緻民,置旗,弊之。靡旌,刜馘而還。"
- 鄭玄注:"靡旌,謂已至所治之處,偃其旌也。"
- 此處"靡旌"指戰争結束後,在特定地點(如所治理之處)将旌旗放倒,象征着軍事行動的結束或勝利後的收兵儀式。這是該詞在禮儀制度中的具體應用。
三、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 象征戰敗或潰退:在文學作品中,"靡旌"常用來形容軍隊潰敗、旗幟倒伏的景象,是戰敗的象征。例如描述戰況慘烈、士卒潰散時,常用"旌旗靡"或"靡旌"。
- 象征氣勢衰落或秩序混亂:引申指強盛之勢的衰落、原有秩序的瓦解或精神狀态的萎靡不振。
- 禮儀程式:如上文《周禮》所示,在特定禮儀場合,"靡旌"(偃旗)是一種特定的儀式動作,标志着一個環節的結束。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靡"、"旌"及"靡旌"(或相關詞組如"旗靡")有詳細釋義和書證引用。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
- 《辭源》 (商務印書館):作為一部大型古漢語辭書,對"靡"、"旌"的詞義源流有深入考釋,是理解古詞本義的重要參考。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收錄古漢語常用詞和部分生僻詞,提供簡明釋義和典型例句。
-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是理解"靡旌"在《周禮》中原始含義及古人注解的最直接、最權威的文獻依據。
- 漢典 (www.zdic.net):線上漢語字典,彙集了《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内容,便于查詢單字和詞語的古義及書證。
結論:
"靡旌"的核心含義是倒伏的旌旗。它既是一個描述具體物象(旗幟倒下)的詞彙,更是一個具有豐富象征意義的詞語,常用于描繪戰争失利、氣勢衰落或特定禮儀程式。其理解需緊密結合古代文獻語境,尤其是其在《周禮》中的原始出處及曆代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
“靡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本義:指戰車疾馳時旌旗傾斜披靡的狀态,後借代疾驅的戰車。
構成解析:
- 靡:意為“倒下、披靡”,形容旌旗隨風傾斜;
- 旌:古代旗幟的通稱,特指軍旗。
二、文獻出處與注解
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吾聞緻師者,禦靡旌摩壘而還。”
- 杜預注:将“靡旌”解釋為“驅疾”(即戰車快速奔馳)。
- 楊伯峻注:補充說明疾馳時車轅偏移導緻旌旗傾斜,故稱“靡旌”。
三、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其作為成語的引申義:比喻人的聲譽或權勢衰敗,難以挽回。此用法較少見于古籍,可能是基于“旗幟倒下”意象的現代拓展。
四、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古代戰場場景,如《左傳》中的戰車戰術。
- 文學修辭:可借指急速行進的事物,或象征頹勢(需結合語境判斷)。
五、注意事項
不同來源對詞義側重不同:
- 權威古籍注解(如、2、5)側重本義;
- 現代詞典(如)可能收錄引申義,使用時應标注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百結愁腸百能百俐辮繩並重布達佩斯倡技串子促急促忙膽悸彈片殿寝發刻府庫幹掫挂失歸卧衮龍寒賤黃桐火兜牆節限荊冠景祚基于決知踞鼃食蛤空城雀叩勒老丈連旂厲誠淩轹理色蝼蟻貪生弭禳鬧裝花甯靖千金裘棄灰清邪氣郁全休如已社交熟貨黍醴四類私神宿雲宿直特牲甜俏團酥妄求偉博未嘗五彩缤紛仙呗享祠纖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