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核的意思、地核的詳細解釋
地核的解釋
[the earth's core] 地球的中心部分,半徑約3360公裡,其物理性質與周圍的地幔和地殼有明顯不同
詳細解釋
從2900公裡深處開始的地球中心部分。
詞語分解
- 地的解釋 地 ì 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 核的解釋 核 é 果實中堅硬并包含果仁的部分:桃核。杏核。 像核的東西:核細胞。核酸。核心(中心)。結核。原子核。核子。核反應。核武器。 仔細地對照、考察:核定。核計。核實。核算。核查。 翔實正确:其文直,其事
網絡擴展解釋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結構層,位于地幔之下,由高溫、高密度的金屬物質組成。以下是關于地核的詳細解釋:
1.結構與分層
地核分為外核和内核兩部分:
- 外核:深度約2,890至5,150公裡,呈液态,主要由鐵、鎳及少量輕元素(如硫、氧)組成。液态外核的對流運動是地球磁場(磁層)形成的主要原因。
- 内核:深度約5,150公裡至地球中心(約6,371公裡),因極高的壓力(約330-360萬大氣壓)呈現固态,成分以鐵鎳合金為主。
2.物理特性
- 溫度:外核溫度約4,000–5,000°C,内核溫度可能高達5,400–6,000°C,接近太陽表面溫度。
- 密度:地核平均密度約11-13克/立方厘米,遠超地表岩石(約2.7克/立方厘米)。
3.形成與演化
地核形成于約45億年前地球早期分化過程中,重金屬元素(如鐵、鎳)因密度大下沉至中心,輕物質上浮形成地幔和地殼。内核的固态結構可能在地球演化後期逐漸形成。
4.科學探測方法
科學家通過地震波(如縱波和橫波)的傳播差異推斷地核狀态。例如,橫波無法通過液态外核,而縱波在液态外核中速度顯著降低,内核因高壓恢複固态特性。
5.對地球系統的影響
- 磁場保護:外核液态金屬的對流産生“地球發電機效應”,形成保護生物免受太陽風傷害的磁場。
- 熱量傳遞:地核熱量通過地幔傳遞,驅動闆塊運動和火山活動。
擴展閱讀
近年研究提出内核可能存在更複雜的結構(如超離子态鐵),但尚無定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地球物理學專著或權威期刊論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地核》這個詞是指地球的核心部分,也即地球的内部中心,主要由熔融的金屬鐵和鎳組成。以下是關于《地核》一詞的更多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地核》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土和玄,并且共有7個筆畫。
來源:《地核》一詞來源于漢語,用以形容地球内部的核心部分。
繁體:《地核》這個詞的繁體寫法與簡體寫法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地核》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地核是地球内部最熱的部分,具有高溫和高壓的環境。
組詞:地核屬于一個詞語,沒有明确的其他組詞方式。
近義詞:地球内部的核心也可以用地心來表示,與地核的意思相近。
反義詞:地殼是與地核相對的,指地球表面的固殼。
希望以上的信息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