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黃色的粗綢。《宋史·豐稷傳》:“ 稷 言:‘ 仁宗 衾褥用黃絁,服禦用縑繒,宜守家法。’”
(2).道家裝。 宋 陸遊 《新制道衣示衣工》詩:“良工刀尺製黃絁,天遣家居樂聖時。” 清 吳偉業 《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剪就黃絁貪入道,攜來緑綺訴嬋娟。” 清 陳維崧 《女冠子·本事》詞:“黃絁剪就,慵上鴛機刺繡。”
“黃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黃色的粗綢
指一種質地較粗糙的黃色絲織品,常用于古代服飾或生活用品。例如《宋史·豐稷傳》記載宋仁宗寝具使用黃絁,體現節儉之風。
道家服飾
黃絁也指道士的黃色裝束,象征道教身份。如陸遊詩中提到“製黃絁”道衣,清代吳偉業作品中亦用“黃絁”描述女道士的衣着。
由于搜索結果均來自低權威性網頁,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黃絁》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它代表着一種黃色的絲綢面料。在古代,黃絁通常被用作制作衣物或其他日常用品的材料。這種黃色的絲綢材料在古時候被認為具有高貴、典雅的特征。
《黃絁》這個詞的部首是“糸”,它屬于漢字中的一個常用部首之一。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在黃絁詞中,部首糸的拼音是“mì”,讀音是“mǐ”,它表示了與紡織、絲綢相關的意思。
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2個,它的字形結構為“糸”+“黃”。
《黃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周代。它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鄉師》一書中,作為一種黃色絲綢材料的代稱。由于其材料質地的特殊性,黃絁常常在古代宮廷中被用來制作貴族的服飾。
在繁體字中,《黃絁》的寫法為「黃紱」。這種寫法常常在台灣、香港等地的繁體字書寫中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筆畫和結構有所變化。相對于現代漢字的簡化形式,古代的漢字常常更加繁瑣。舉個例子,在古代,《黃絁》這個詞的字形是「黃絁」,它包括了更多的筆畫和部件。這種字形的變化代表了漢字書寫形式的演變和發展。
1. 他穿着一件華麗的黃絁長袍,顯得非常典雅。
2. 這塊黃絁面料質地非常細膩,適合制作高貴的衣物。
組詞:黃絁絲、黃絁紗、黃絁袋
近義詞:黃紗、黃綢、金絲、金縷
反義詞:黑絁、白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