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eneral shape;clue;inkling]∶事情的頭緒迹象
反複終始,不知端倪。——《莊子·大宗師》。成疏:“端,緒也,倪,畔也。”
(2) [boundary;bound]∶邊際
(1).頭緒;迹象。《莊子·大宗師》:“反覆終始,不知端倪。”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解部》“倪”:“《莊子·大宗師》‘不知端倪’,按耑者,草之微始;兒者,人之微始也。” 元 孫仲章 《勘頭巾》第三折:“這公事深藏着曖昧,好教我左猜右忖沒端倪。” 清 趙翼 《岣嵝碑歌》:“ 昌黎 親到猿猱窟,千搜萬索無端倪。”
(2).窺測;捉摸。 唐 韓愈 《送高閑上人序》:“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 旭 ( 張旭 )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 明 方孝孺 《題王右軍<遊目帖>》:“今觀此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動,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 郭沫若 《遊裡加湖》:“十時頃下山,車行甚急,風景尤覺奇幻,不可端倪。”
(3).邊際。《文選·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越。” 李周翰 注:“端倪,猶涯際也。” 唐 岑參 《西亭子送李司馬》詩:“坐來一望無端倪,紅花緑柳鶯亂啼。” 宋 王安石 《和農具詩·牧笛》:“緑草無端倪,牛羊在平地。” 清 陸師 《雜感》詩:“夜長不成寐,憂來無端倪。”
“端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uān ní,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核心含義
指事情的初步頭緒、眉目或隱約可見的迹象,常用于描述事物發展初期呈現的模糊趨勢。例如:“案件調查已見端倪”。
使用範圍
專指對事物或事件的推測,不用于人的情緒或表情(如“他面露端倪”是錯誤用法)。
詞語 | 相同點 | 不同點 |
---|---|---|
頭緒 | 均表示事物發展的線索 | “頭緒”更強調條理性,而“端倪”側重模糊的初步感知。 |
迹象 | 均指可觀察的表現 | “迹象”是具體現象(如腳印、數據),而“端倪”是抽象趨勢。 |
苗頭 | 均指事物發展的初始階段 | “苗頭”更偏向負面傾向(如“不良苗頭”),而“端倪”為中性詞。 |
常見搭配
古典出處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