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徒的意思、白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徒的解釋

(1).未經訓練的兵卒;臨時征集的壯丁。《管子·七法》:“以教卒練士擊敺衆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漢書·鄒陽傳》:“今 吳 楚 之王練諸侯之兵,敺白徒之衆,西與天子争衡, 濟北 獨底節堅守不下。” 顔師古 注:“白徒,言素非軍旅之人,若今言白丁矣。” 宋 葉適 《兵總論二》:“ 斡離不 始挾兵才萬餘,長驅而至,莫有敵者,倉卒遣人召白徒以勤王,京師不守,則勤王之人寇掠遍天下矣。”《金史·古裡甲石倫傳》:“但敵勢頗重,而往者皆新集白徒,絶無精鋭,恐不能勝。” 清 蕭掄 《寶山田若谷明府鈞團練鄉勇》詩:“隻愁白徒不習戰,勇怯相半難從征。”

(2).佛教對俗人的稱呼。僧衣黑色,故稱俗人為“白徒”。 南朝 宋 何承天 《與宗居士書》:“ 冶城 慧琳道人 作《白黑論》,乃為衆僧所排擯,賴蒙值明主善救,得免波羅夷耳。既作比丘,乃不應明此,白徒亦何為不言?”

(3).指不出家的徒弟。《南史·循吏傳·郭祖深》:“僧尼十餘萬,資産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女,皆不貫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男僧得收白徒,女尼得收養女,白徒養女不入戶籍,免除一切課役。”

(4).指不學無術之徒。 章炳麟 《程師》:“學之成驗,定於校試,校試固不能無偏重輕,藉令試之殿廷,然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則目録之士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徒是古漢語詞彙,在不同曆史文獻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未經軍事訓練的平民或臨時征集的士兵

此義項源于先秦至漢代典籍:

  1. 《管子·七法》:“以教卒練士擊敺衆白徒。” 尹知章注:“白徒,謂不練之卒,無武藝。” 指未經訓練的平民臨時被征召作戰。
  2. 《漢書·鄒陽傳》引《戰國策》:“白徒之衆,奉白梃以守城。” 顔師古注:“白徒,言素非軍旅之人,若今言白丁矣。” 此處強調其身份為無軍籍的普通民衆。
  3. 《淮南子·俶真訓》:“厮役白徒。” 高誘注:“白徒,謂不練之卒,無武藝。” 進一步印證其軍事語境中的弱勢地位。

二、南北朝時期對僧侶的别稱

此用法見于佛教文獻:

  1. 《宋書·鄧琬傳》:“琬性鄙暗,貪吝過甚,財貨酒食,皆身自量校。至是父子并賣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販賣……酣歌博弈,日夜不休;大自矜遇,賓客到門者,曆旬不得前……由是士民忿怨,内外離心。” 其中提及“白徒”與寺院經濟相關,代指依附寺院的低級僧衆或雜役。
  2. 《辭源》(修訂本) 收錄此義項:“白徒,僧人之未披袈裟者。” 指尚未受具足戒的修行者。

文獻佐證與詞義演變

《呂氏春秋·決勝》以“鋤耰白梃”與正規軍隊對比,凸顯“白徒”缺乏裝備與訓練的特征。而《梁書·武帝紀》載:“名僧碩學……白衣弟子”的記載,則反映“白徒”從軍事術語向宗教稱謂的轉化脈絡。


來源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辭源》(第三版)、中華書局點校本《管子》《漢書》《淮南子》《宋書》《呂氏春秋》《梁書》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白徒”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軍事領域
    指未經軍事訓練或臨時征集的壯丁。如《管子》中提到的"白徒三十人",即指臨時征召的非正規兵員。

  2. 佛教稱謂
    因僧侶穿黑色袈裟(缁衣),故稱未出家的俗人為"白徒"。該用法體現了古代佛教服飾文化對語言的影響。

  3. 師徒關系
    特指未正式出家的世俗弟子,這類徒弟雖受教但保持原有生活狀态,與剃度弟子形成對比。

  4. 貶義用法
    可指不學無術之人,如宋代艾性夫詩句"潔白徒外觀,貪墨實素志",通過"白徒"與"幽芳"對比暗諷虛僞之徒。

文學例證:
唐代杜甫"斑白徒懷曩"、李商隱"赤白徒自許"等詩句,均通過"白徒"表達對時光虛度或徒有其表的感慨,體現了該詞在古代文學中的意象運用。

别人正在浏覽...

安生服業阿魏把脈膀光倍言岔出唱機常則是齒少氣鋭辍止大學生靛草疊雪頂篷丁身錢兒無常父樊姬峯腳負土成墳罡風格林尼治鈎箝貴溢惠蛄瓠子鑒核腳底闆焦肺鲸口酒色之徒季子抉摘絶衆跨馬鞍跨巽庫緞臨送镂玉裁冰煤氣燈南甸鬧酒内戶齧殺潛形谲迹期日缺水肉片鳝絲勝績沈墜矢口否認钿钗天吳跳躅鐵绠忘象得意帷幌文背五交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