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一口咬定,拒不承認。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他為着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認他的妹妹是‘如夫人’,硬說是 張将軍 的‘續弦夫人’。”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三十章:“﹝ 徐潤山 ﹞卻是含含糊糊,避重就輕,甚至矢口否認。”
“矢口否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指堅決不承認,一口咬定事實不存在,常用于描述面對證據或指控時拒不接受的行為。其中“矢”意為“發誓”,強調态度強硬。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強調主觀抵賴的行為,常與“鐵證如山”“人證物證俱備”等表述搭配,突出否認的荒謬性。
矢口否認是指公開否認或拒絕承認某事情的真實性或存在性。它源自于矢口(yánkǒu)和否認(fǒurèn)兩個詞的組合。矢口即矢箭的嘴部,也指控制言辭的嘴巴;否認指不承認或否定。因此,矢口否認表示以言辭控制來否定或拒絕某事。
矢口否認的矢字部首是矢(shǐ)旁,它是表示箭的象形部首;口字部首是口(kǒu)旁,它是表示嘴巴的象形部首。根據這兩個部首,我們可以拆分矢口否認的筆畫數目:矢有5畫,口有3畫,否有6畫,認有9畫。
矢口否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在古代文獻中,矢口此時的意思是射箭時的姿态,即箭射出時閉着的嘴巴。否認的意思則與現代相同。繁體字中,矢口否認的矢字部分會根據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加上重複或變化,而其他部分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代,矢口否認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矢在古代寫作丿,口在古代寫作囗,否寫作不,認寫作讠。所以,矢口否認的古代寫法是丿囗不讠。
1. 他堅決地矢口否認了自己參與了那起犯罪的行為。
2.面對記者的提問,他毫不猶豫地矢口否認了與對手的勾結。
1. 矢志:下定決心去做某事。
2. 口誅筆伐:尖銳批評和攻擊。
3. 否定:拒絕承認或認可某事。
近義詞:否認、否決、拒絕
反義詞:承認、接受、認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