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土成墳的意思、負土成墳的詳細解釋
負土成墳的解釋
背土築墳。古代認為是一種孝義的行為。《後漢書·桓榮傳》:“會 朱普 卒, 榮 奔喪 九江 ,負土成墳。”《隋書·孝義傳·徐孝肅》:“祖父母、父母墓皆負土成墳,廬於墓所四十餘載,被髮徒跣,遂以身終。”《儒林外史》第一回:“ 王冕 負土成墳,三年苫塊。”
詞語分解
- 負土的解釋 .古時墳墓隧道上承土的橫闆。《周禮·春官·冢人》“以度為丘隧” 唐 賈公彥 疏:“隧道,則上有負土。”《墨子·備穴》“兩柱共一員十一” 清 孫诒讓 間诂:“‘員十一’,義不可通,下文兩言‘員土’,
- 墳的解釋 墳 (墳) é 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墳墓。墳地。墳冢。墳茔(墳地,墳墓)。 水邊高地:汶墳。 大:墳首。墳燭。 古代的典籍:墳典。墳籍。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負土成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指親自背運泥土為逝去的親人修築墳墓。
- 象征意義:古代被視為孝義之舉,體現子女或後輩對長輩的深切哀悼和盡孝之心。
出處與典故
- 文獻記載:最早出自《後漢書·醒榮傳》,記載了朱普去世後,醒榮前往九江奔喪并“負土成墳”的故事。
- 文學引用:清代《儒林外史》第一回提到王冕為母親“負土成墳,三年苫塊”,進一步強化了其孝道内涵。
文化意義
- 孝道象征:在古代禮制中,這種行為不僅是喪葬禮儀的一部分,更被推崇為道德典範,反映了儒家思想中“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
- 社會影響:曆史上常被用作表彰孝子賢孫的典型事例,成為傳統社會倡導的行為規範。
現代視角
- 如今,“負土成墳”更多作為成語保留在語言中,用以形容對親人極盡哀思的舉動,或借古喻今強調孝道精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儒林外史》等原著,或查閱權威詞典網站(如漢典)的詳細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土成墳》這個詞的意思
《負土成墳》是一個成語,意為承擔着埋葬工作的人最終也自己埋葬,比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負土成墳》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貝魚土石”,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負土成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民間故事和傳說。據說,有一位名叫“白羊觀音”的女神,在她還是凡人的時候,曾經被人欺負,後來她為了報仇并保護自己,學習了土地神的法術,成為了承擔埋葬工作的人。然而,當她用土地神的法術為自己準備墳墓的時候,她意識到自己不值得同情和憐憫,因為她自食其果。後來,人們就用“負土成墳”來形容自作自受的情況。
繁體
繁體字的《負土成墳》是「負土成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負土成墳》可以寫作「負土成墳」。
例句
他曾經利用欺騙和欺負他人來獲取利益,但最終也落得了《負土成墳》的下場。
組詞
負重、負罪、負石、成行、墳墓
近義詞
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反義詞
得意忘形、一帆風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