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騰跳。 清 王言 《聖師錄·馬》:“令牡交其母以傳種,子母俱不肯,乃塗其身以泥而交焉。及洗出本色,母子皆跳躅以死,人號為‘烈馬’雲。”
“跳躅”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iào zhú,其核心含義是上下騰跳,形容跳躍的動作或狀态。以下是更詳細的解析:
字義拆分:
整體含義: 組合後,“跳躅”并非單純指跳躍,而是帶有反複、上下騰躍 的意味,可能用于描繪人或動物激動、焦躁時的動态,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狂生跳擲叫號”的描寫。
使用場景: 該詞較古典,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更多出現在文學作品或古籍注解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情緒(如焦急、興奮)或動作幅度。
若需進一步探究“跳”字的演變或其他相關詞彙(如“踯躅”),可參考字典中對偏旁、用例的解析。
跳躅(jiào zhú),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或動物歡快地跳躍、騰躍的動作。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來介紹這個詞的具體内容。
跳躅是由"足"和"虍"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2畫。
跳躅的"跳"字,中古漢語時期是"走路時一隻腳先離地"的意思。"躅"字原指原始的鹿前肢邁步行走的動作。合在一起,跳躅即是通過雙腳離開地面完成一系列快速的騰躍動作。繁體字為「躊躇」。
在古時候,「躊躇」的寫法是略有不同的。"跳"字的上方是"虍",下方是"足";"躅"字的上方是由"言"和"寸"組成,下方是"虍"。
1. 小兔子在草地上跳躅着玩耍。
2. 孩子們高興地跳躅着迎接新年的到來。
跳躅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例如:跳躅歡快、跳躅前進等。
跳躅的近義詞有:跳躍、騰躍、翻躍。
跳躅的反義詞有:遲鈍、呆滞、停滞。
通過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出,跳躅這個詞語形象地描述了一種快樂和活力的動作,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能從跳躅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