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蟪蛄。《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陸德明 釋文:“惠,本亦作‘蟪’。”參見“ 蟪蛄 ”。
“惠蛄”是“蟪蛄”的異體寫法,指一種生命周期短暫的昆蟲,常見于古籍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蟪蛄(huì gū)是蟬的一種,體型較小,壽命較短,通常僅存活數周,常見于夏秋季節。其名稱中的“惠”與“蟪”通用,屬于同音異形字。
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莊子借此比喻生命短暫、認知局限的哲理。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注釋:“惠,本亦作‘蟪’”,說明兩字可互換。
象征意義
在文學中,蟪蛄常被用來象征短暫的生命或淺薄的見識。例如,與“冥靈”“大椿”等長壽生物對比,突顯自然界的差異。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蟪蛄”為規範寫法,“惠蛄”多見于古籍引用或特定文學場景,日常使用較少。
擴展補充
蟪蛄屬于昆蟲綱蟬科,幼蟲生活在土中,成蟲以植物汁液為食,其鳴聲尖銳但周期短暫,生物學特征與古籍描述高度契合。
惠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惠”和“蛄”組成。
“惠”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2個筆畫;“蛄”字的部首是蟲,總共有11個筆畫。
“惠蛄”一詞來源于《莊子·知北遊》篇,原文為:“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能也,庸者無窮之時有也。故君子不材而原之,不智而與之謀,不鬼而守之,不味而食之,不仙而庇之。惠而賓之,矧乎大丈夫之過也哉!”
繁體字“惠蛄”表現為惠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惠蛄”為例,古代寫法中的“惠”字往往将“目”放在上部,下部用“心”字旁,“蛄”字的“蟲”部分則寫得更加象征性。這種寫法體現了當時的文化和審美觀念。
1. 他一直以來都惠蛄這個家庭,為他人着想。
2. 老師的付出可謂惠蛄學生們的未來。
1. 惠及:泛指對其他人或事物給予幫助、利益。
2. 親惠:親自給予幫助、關懷。
3. 恩惠:因為别人的好處或幫助而産生的感激之情。
近義詞包括:關懷、幫助、慈悲、善意。
反義詞包括:冷漠、無情、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