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誘使人說出實情而鉗制之。《鬼谷子·飛箝》:“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 陶弘景 注:“内惑而得其情曰鉤,外譽而得其情曰飛。得情即箝持之,令不得脫移,故曰鉤箝。”
鈎箝(ɡōu qián)是一個源自古代謀略思想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特定手段控制他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鬼谷子·飛箝》篇,陶弘景注解指出:“内惑而得其情曰鈎,外譽而得其情曰飛”。意為通過内在誘導(鈎)和外在贊譽(飛)獲取對方實情,進而實施控制。
字義解析
策略内涵
屬于縱橫家權謀術,分兩階段操作: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政治外交、軍事策略,現代可引申為談判技巧或心理博弈,但需注意倫理邊界。
鈎箝本質是一種信息操控術,強調通過獲取關鍵信息實現對他人的隱性控制。其思想體系在《鬼谷子》中形成完整方法論,成為古代謀略文化的重要組成。
鈎箝(gōu qián)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兩個字,分别是“鈎”和“箝”。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金和竹,拆分的筆畫分别是9畫和14畫。
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意為用鈎子夾住物品的工具。《說文解字》中也有類似解釋,解釋為“挾也”。鈎箝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鉤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鈎箝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鈎箝”,其中的“鈎”代表鈎的形狀,而“箝”則代表夾住。漢字的演變使得現代的寫法更加簡化,并且采用了現代筆畫的規範。
以下是鈎箝在句子中的應用:
1. 他用鈎箝将樹枝夾住。
2. 我需要一個鈎箝來修理這個損壞的機器。
鈎箝這個詞語可以通過組詞的方式産生其他相關的詞語,如“鈎子”、“箝子”等。近義詞可以是“夾子”、“鉗子”,而反義詞可以是“放開”、“松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