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金花、金钗等婦女首飾。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張鳳翔 聞難,盡出所有衣服,并其家人鈿釵枕鏡,列於小廳,将獻行在。” 清 納蘭性德 《攤破浣紗溪》詞之三:“環佩祇應歸月下,鈿釵何意寄人間。”
(2).借指婦女。 褚繼曾 《<小螺庵病榻憶語>後序》:“瓊想幽閒,鮮結鈿釵之伴。”
“钿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婦女首飾
指用金屬(如金、銀)或寶石鑲嵌而成的頭飾,如金花、金钗等。常見于唐代文獻,既是裝飾品,也是身份象征。例如:
唐·李肇《唐國史補》提到:“張鳳翔盡出所有衣服,并其家人鈿釵枕鏡,列於小廳。”
清代納蘭性德詞中亦有:“鈿釵何意寄人間。”
借指婦女
通過“首飾”代指佩戴者,即婦女群體。例如:
褚繼曾《後序》中寫:“鮮結鈿釵之伴。”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曆史背景,可查閱上述來源文獻。
《钿钗》是指古代女子佩戴在頭上的裝飾品,形似鉗子的配飾。它被視為婦女婚禮上的重要飾物,也是古代女性身份地位和美麗的象征。
《钿钗》由“钅”部和“釒”部組成,部首為金屬,“钅”為金的偏旁,“釒”為金屬器物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钿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人們用金屬制成的钿钗佩戴在頭上,作為裝飾品展示個人的地位。隨着時間的推移,钿钗逐漸發展成為婦女婚禮上不可或缺的物品。
《钿钗》的繁體字為「釧釵」。
在古代,钿钗的寫法可能存在變化。有些古籍中将《钿钗》簡化為「釧」,用來代表钿钗。
1. 她穿着華麗的衣裳,頭上戴着金光閃閃的钿钗。
2. 在古代,新娘在婚禮上要佩戴上華麗的钿钗。
古代婚禮、頭飾、金屬飾品。
發钗、金钗。
草編頭箍、紙花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