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管子·七法》:“以教卒练士击敺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汉书·邹阳传》:“今 吴 楚 之王练诸侯之兵,敺白徒之众,西与天子争衡, 济北 独底节坚守不下。” 颜师古 注:“白徒,言素非军旅之人,若今言白丁矣。” 宋 叶适 《兵总论二》:“ 斡离不 始挟兵才万餘,长驱而至,莫有敌者,仓卒遣人召白徒以勤王,京师不守,则勤王之人寇掠遍天下矣。”《金史·古里甲石伦传》:“但敌势颇重,而往者皆新集白徒,絶无精鋭,恐不能胜。” 清 萧抡 《宝山田若谷明府钧团练乡勇》诗:“只愁白徒不习战,勇怯相半难从征。”
(2).佛教对俗人的称呼。僧衣黑色,故称俗人为“白徒”。 南朝 宋 何承天 《与宗居士书》:“ 冶城 慧琳道人 作《白黑论》,乃为众僧所排摈,赖蒙值明主善救,得免波罗夷耳。既作比丘,乃不应明此,白徒亦何为不言?”
(3).指不出家的徒弟。《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僧尼十餘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男僧得收白徒,女尼得收养女,白徒养女不入户籍,免除一切课役。”
(4).指不学无术之徒。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白徒是古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文献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此义项源于先秦至汉代典籍:
此用法见于佛教文献:
《吕氏春秋·决胜》以“锄耰白梃”与正规军队对比,凸显“白徒”缺乏装备与训练的特征。而《梁书·武帝纪》载:“名僧硕学……白衣弟子”的记载,则反映“白徒”从军事术语向宗教称谓的转化脉络。
来源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辞源》(第三版)、中华书局点校本《管子》《汉书》《淮南子》《宋书》《吕氏春秋》《梁书》等权威文献。
“白徒”是一个多义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军事领域
指未经军事训练或临时征集的壮丁。如《管子》中提到的"白徒三十人",即指临时征召的非正规兵员。
佛教称谓
因僧侣穿黑色袈裟(缁衣),故称未出家的俗人为"白徒"。该用法体现了古代佛教服饰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师徒关系
特指未正式出家的世俗弟子,这类徒弟虽受教但保持原有生活状态,与剃度弟子形成对比。
贬义用法
可指不学无术之人,如宋代艾性夫诗句"洁白徒外观,贪墨实素志",通过"白徒"与"幽芳"对比暗讽虚伪之徒。
文学例证:
唐代杜甫"斑白徒怀曩"、李商隐"赤白徒自许"等诗句,均通过"白徒"表达对时光虚度或徒有其表的感慨,体现了该词在古代文学中的意象运用。
埃菲尔铁塔安习百赋颁师鱍鱍豺羽丹青但愿如此道搿大篆电戟低情曲意沌沌浑浑敦直而下非位奉扬感孚弓靶古初癸庚国技海水发光海枣骄逆静好鯨騫机务段卷柏抉瑕掩瑜列光龙去鼎湖蝼蛄楼桑里乱邦蒙塾免怀之岁内定馁殍辇合怒发冲冠棚扒吊栲贫味匹如辟阳侯谦辞浅眇祁剧善败生执兽行属镂颂箫踏白瘫痪涕泪交垂廷鞫晚霞勿已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