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刀币的意思、刀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刀币的解釋

[knife money] 春秋戰國時期齊、燕、趙等國的刀形銅币,由生産工具的刀演變而成。也叫“刀布”

詳細解釋

古代貨币。形如刀,故名。《管子·國蓄》:“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币,民之通施也。” 漢 桓寬 《鹽鐵論·錯币》:“山澤無徵,則君臣同利,刀币無禁,則姦貞并行。”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黑狗肉兩個刀币一斤,黃狗肉三個刀币兩斤,白狗肉一個刀币一斤。”參閱 王獻唐 《中國古代貨币通考》第一編第二章“刀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刀币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的一種青銅鑄币,因形似刀具而得名,主要流通于齊國、燕國、趙國等地區。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特征

刀币的正式稱謂為“刀化(貨)”,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部分組成,整體設計融合了實用性與藝術性。其長度約13-18厘米,重量在5-55克之間,币面常鑄有銘文,如“齊法化”“明”等字。

二、起源與演變

  1. 工具演變:刀币原型為漁獵工具“刀削”,後逐漸演變為貨币。燕國最早鑄造刀币,受北方遊牧民族文化影響(如軍都山戎族墓葬中出土的尖首刀币與青銅刀削共存)。
  2. 地域經濟推動:齊國因漁業發達,刀具為常用工具,且商品經濟繁榮,故鑄造工藝精良的刀币,成為主要流通貨币。

三、主要類型與分布

類型 特點 流通地區
齊刀 體型較大(通高約17厘米),銘文含“齊”字,如“齊造邦長法化”(六字刀) 齊國
燕明刀 刀身較寬,銘文帶“明”字,工藝較簡單 燕國及周邊地區
趙直刀 刀身平直,刀首圓潤,重量較輕 趙國
尖首刀 刀尖細長,早期形态,多見于燕國 燕國及北方地區

(數據綜合自)

四、曆史意義

五、廢止與存世

秦始皇統一貨币後廢除刀币,但王莽新朝曾短暫複刻。現存刀币多為考古發掘所得,珍稀品種(如六字齊刀)拍賣價可達數百萬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刀币的意思

刀币是指古代流通的一種貨币形式,是用刀子鑄造的貨币。刀币的外形通常是刀形或刀柄形狀,而刀币的價值根據其材質、重量和工藝等因素确定。

部首和筆畫

刀币的部首是刀(刃),總筆畫數為2刀币。

刀币的來源

刀币最早源于中國古代的商代,當時刀作為農耕工具的同時也被當作貨币使用。隨着時間的推移,刀币逐漸成為更加精細的貨币形式,流通于各個朝代。刀币的使用在唐代達到了巅峰,而後逐漸減少,直至明清時期的流通相對稀少。

刀币的繁體

刀币的繁體字為「刀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刀币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字形有些微的差異。

刀币的例句

1. 在這個博物館裡,你可以看到各種古代的刀币。

2. 這枚刀币是我爺爺留下的,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刀币的組詞

金刀币、銀刀币、青銅刀币、古代刀币等。

刀币的近義詞

刃币、刀币貨、刀形貨币。

刀币的反義詞

紙币、電子貨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