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三犁 ”。指 漢武帝 時 趙過 所創制的三腳耧。這種農具對農業生産起了一定促進作用。 漢 崔寔 《政論》:“ 武帝 以 趙過 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 三輔 賴其利。”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 趙過 造三犂之巧,而 關 右以豐; 任延 教 九真 之佃,而黔庶殷飽。”
亦作“ 三犁 ”。謂屢次征伐掃蕩邊庭。語本《漢書·匈奴傳下》:“犂其庭,掃其閭。”《明史·翁萬達傳》:“ 河套 本中國故壤, 成祖 三犂王庭,殘其部落。” 清 查慎行 《拟玉泉山大閱二十韻》:“憶昨三犁候,親征萬裡逾。”
“三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發音為sān lí,形容一個人極其勤勉努力,如同三頭牛一起耕作般辛勤。這一表達通過農業勞動的比喻,強調持續、高強度的付出狀态。
核心意象:
成語中的“犂”(同“犁”)指古代耕地農具,“三犂”字面指三頭牛同時拉犁耕作,引申為對勤奮的高度贊譽。既可正面形容他人吃苦耐勞,也可用于自嘲過度操勞。
曆史關聯:
據漢代文獻記載,“三犂”最初與漢武帝時期趙過發明的“三腳耧”有關。這種農具能同時播種三行,極大提升了農業效率,後衍生為對勤勞精神的代稱。
特殊引申義:
在部分文獻(如《明史》)中,“三犂”被借喻為軍事上的多次征伐,如“三犂王庭”形容對邊庭的反複掃蕩。但此用法較罕見,多屬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引申。
現代使用中,“三犂”多保留農業勞動的原始比喻義,軍事引申義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其異體字“三犁”亦為正确寫法。
如需進一步探究曆史用例,可參考漢代崔寔《政論》或《漢書》等典籍。
《三犂》是一個漢字詞語,指代一種農具。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三”表示數量,第二個部分“犂”表示犁。
《三犂》的部首是“犭”,它是一個獨立的部首。“三犂”的總筆畫數為8劃。
《三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在古代農耕時代,農民使用犂來耕種土地。《三犂》是一種特殊的農具,意味着同時使用三個犂進行耕作,以提高效率。
《三犂》的繁體字為「三犂」。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三犂》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結構和意義保持一緻。
1. 農民們還在使用傳統的《三犂》來耕種土地。
2. 他購買了一把全新的《三犂》用于農田開墾。
1. 三犂農具
2. 三犂耕地
1. 三身 - 指代有三個身體的神話生物。
2. 三角 - 指一種有三個角的形狀。
《三犂》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通過改變數量或方式來找到相反的概念。例如一犂、無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