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龜茲 國王與樂人于大山間傾聽風聲和水聲,感興而制樂。因以形容善于賞玩自然景色。 唐 王建 《霓裳辭》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聽風聽水作《霓裳》。” 宋 歐陽修 《六一詩話》:“《霓裳曲》,前世傳記論説頗詳,不知聽風聽水為何事也。 白樂天 有《霓裳歌》甚詳,亦無風水之説,第記之,或有遺亡者爾。”按,《霓裳羽衣曲》本婆羅門曲,傳自 西涼 。參閱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三。
“聽風聽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īng fēng tīng shuǐ,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龜茲國傳說:
相傳古代龜茲國王與樂師在大山中傾聽風聲與水聲,受其啟發創作樂曲。這一典故成為成語的起源,體現自然與藝術的交融。
文學記載:
傳統語境:
多用于詩文或評論中,強調通過觀察自然獲得創作靈感或審美體驗,如:“《霓裳曲》聽風聽水,渾然天成”。
現代引申(較少見):
有解釋認為可形容人觀察細緻、洞察力強(如提到),但此用法并非傳統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聽風聽水”以自然之聲為媒介,既體現古人對山水之美的感悟,也暗含藝術源于自然的哲思。其權威解釋仍以賞玩景色或藝術創作為主,其他延伸義需謹慎使用。如需更多考證,可參考《碧雞漫志》或唐代詩詞原典。
聽風聽水是一個意喻,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風中聽風聲、在水邊聽流水聲,借以表達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對甯靜、悠閑生活的向往。
聽(口部首,四畫)風(風部首,九畫)聽(口部首,四畫)水(水部首,四畫)。
聽風聽水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逍遙遊》篇:“遊西山兮王喬,聽風聽水之聲。”意為在西山徜徉遊玩,聆聽風聲和流水聲。
聽風聽水
古時候的寫法為聽風聽水,與現代的寫法基本相同。
他坐在山頂,閉上眼睛,聆聽着風聲和水聲,心情甯靜而安逸。
風景、聽聞、水光、流水潺潺。
傾聽自然、聆聽大自然、欣賞山水。
熙攘喧嚣、匆忙忙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