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lf believing,half doubting] 信疑參半,舉棋不定,多半是懷疑的成分大于相信
猶言半信半疑。 唐 李華 《吊古戰場文》:“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詩序:“制使欲殺我, 苗 守不能芘,将信将疑,而憐之之意多也。”
“将信将疑”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形容對事物既有些相信又有些懷疑的矛盾心态,常用于表達對信息或言論真實性難以确定的猶豫狀态。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解釋:
該成語源自唐代李華的《吊古戰場文》:“其存其沒,家莫聞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文中描繪了戰争年代,人們因無法确認親人安危,聽到傳言時既希望為真又不敢輕信的心理,生動刻畫了半信半疑的矛盾狀态。
在國學文化中,“将信将疑”的反義詞“深信不疑”常與道德準則或理想信仰相關,如儒家強調的“笃信好學”(《論語·泰伯》),體現信念的堅定性。這種對比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信”與“疑”的辯證思考。
将信将疑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對事情持有矛盾的态度,既相信又懷疑。通常用來形容人在判斷問題時猶豫不決、心存疑慮。
将信将疑的拆分部首是爫(手)和疒(疤痕),拆分後的筆畫數為8畫。
将信将疑的源自于《論語·子路篇》中的“将信将疑”一語。該語出自子路向子貢請教如何做人和做事的問題,子貢回答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路将之稱為“将信将疑”。後來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将信将疑的繁體字是將信將疑。
在古代普遍寫法中,《說文解字》中将将信将疑的拆分部首分别為白和病,字形形似“信”和“病”,并且字旁與現代寫法略有差異。
1. 他對這家公司的經營狀況将信将疑,一時無法決定是否接受他們的合作邀約。
2. 她對他的解釋将信将疑,覺得他可能有隱瞞真相的可能。
将信:表示相信、信任的意思。
将疑:表示懷疑、疑心的意思。
暧昧:表示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的意思,和将信将疑的猶豫态度有相似之處。
優柔寡斷:表示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明确決定的意思,與将信将疑在行為上有一定關聯。
笃信:表示堅定、真誠地相信,沒有任何懷疑或猶豫。
堅決:表示堅定、毫不動搖地意思,沒有任何猶豫或懷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