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蒲梢 ”。
“蒲捎”是一個具有多重解釋的詞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異體寫法
根據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詞典,“蒲捎”是“蒲梢”的異體寫法,後者指古代西域駿馬名。例如《史記·樂書》記載漢武帝伐大宛所得千裡馬名為“蒲梢”,《漢書》也将其列為四大名馬之一。
具體指代
該詞特指漢代宮廷中的西域進貢良駒,象征珍貴與速度,常與“龍文”“魚目”等名馬并列。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出“蒲捎”為成語,形容“言辭犀利,直擊要害”,但此釋義未見于經典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
若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遇到該詞,優先采納“駿馬名”的解釋;若現代語境下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引申義。可進一步查閱《史記》《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核實。
《蒲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竹篾或蘆葦等做的一種簾子、草席。在古代,人們常用蒲捎來遮擋陽光和防止昆蟲叮咬。
《蒲捎》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由9個筆畫組成。
蒲捎一詞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中的記載,此後逐漸傳承并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藝術描述等領域。
繁體字的《蒲捎》為「蒲梢」。
在古代文獻中,蒲捎的漢字寫法有時會寫為「蒲捎」,有時也會寫為「蒲梢」。不同的時代和文獻作者可能有所差異。
1. 山間的茅屋上挂着一幅蒲捎,擋住了陽光。
2. 在夏天,人們常常用蒲捎遮擋室内的烈日。
蒲簾、蒲篾、蒲裝、蒲席等。
簾子、窗簾。
透明、無障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