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新革故的意思、鼎新革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新革故的解釋

《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舊時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後泛指事物的破舊立新。《參同契》卷上:“禦政之首,鼎新革故。” 宋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序》:“配造物而相嫵媚,争妍競巧于鼎新革故之際。”亦省作“ 鼎革 ”。 隋 許善心 《神雀頌》:“質文鼎革,沿習因成。” 唐 徐浩 《谒禹廟》詩:“鼎革固天啟,運興匪人謀。” 明 徐複祚 《投梭記·渡江》:“朝廷多故,須知鼎革天之數。” 郭沫若 《我的學生時代》:“而且在那鼎革的時期,學校多是奉行故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鼎新革故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由“鼎新”與“革故”兩個動賓結構并列組成,承載着深厚的哲學與政治内涵。以下從語義、文化淵源及現代應用三個層面解析:


一、語義解析

  1. 字義拆解

    • 鼎:本為古代烹煮器具,後引申為“更新”“建立”。《說文解字》釋“鼎”為“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象征穩固與新生。
    • 革:指“去除”“變革”,《周易·雜卦》雲“革,去故也”,強調破除舊弊。
    • 新/故:分别指代“新事物”與“舊事物”。

      整體釋義:破除陳舊制度,建立新秩序,即“除舊布新”。

  2. 結構特征

    成語屬并列式複合詞,“鼎新”與“革故”互為補充,強化變革的徹底性與必然性。《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并列關系,強調雙向行動的統一性。


二、文化淵源

  1. 哲學根基

    思想源于《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古人以“革卦”喻變革時機,以“鼎卦”喻新政穩固,二者結合形成動态革新觀。

    公式表達:

    $$ begin{align} text{革} &: text{破舊} rightarrow text{除弊} text{鼎} &: text{立新} rightarrow text{建制} end{align} $$

  2. 曆史實踐

    商周時期“湯武革命”被視為典型範例:《尚書》載商湯滅夏後“改正朔,易服色”,體現政權更疊中的鼎革精神。後世如王安石變法、戊戌維新等均援引此理念。


三、現代應用與權威參考

  1. 政策語境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多次引用該詞,如“鼎新革故、砥砺前行”,強調深化改革與創新驅動發展(國務院公報,2023年)。

  2. 學術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破除舊的,建立新的”,标注為褒義成語,適用于社會制度、技術革新等領域。
    • 《漢語成語大辭典》:“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後泛指重大革新”,突出其曆史與現代雙重意義。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
  2. 《周易譯注》(周振甫譯注,中華書局,1991)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4. 《尚書今古文注疏》(孫星衍撰,中華書局,2004)
  5. 《2023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人民出版社,2023)
  6.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7. 《漢語成語大辭典》(崇文書局,2018)

網絡擴展解釋

“鼎新革故”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廣泛的應用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鼎新革故指破除舊事物、建立新事物。舊時多用于形容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一切領域的破舊立新,如社會改革、技術更新等。其核心思想是“革除舊弊,開創新局”。


二、出處與演變

  1. 最早來源:
    出自《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象征破除舊制,“鼎”象征建立新規,兩者結合形成“鼎新革故”的哲學理念。

  2. 曆史應用:
    古代多用于描述政權更疊(如《洛陽名園記》序),後逐漸擴展至社會、文化等領域。


三、語法與用法


四、例句與語境

  1. 曆史改革:
    “配造物而相撫媚,争妍競巧于鼎新革故之際。”(宋·李格非)
  2. 現代應用:
    “改革開放,就必須鼎新革故。”

五、文化意義

這一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變革與發展的辯證思想,強調在繼承中創新,適用于政治、經濟、科技等多領域。例如,企業可通過“鼎新革故”實現技術升級。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哉白簡便閉兵禍柄任不頂事長夫刬盡逞博笞杖磁骨丁字短狀風胡管家婆挂枝兒歸世诃駡懷擁宦侶互斥濩铎互證腳鈎交開井底蛙進曆就湯下面糾奏絶業郡朝墾田攬揆玈弓媒體門下生念望徘徊菊遷變乾闼婆賽祭傻裡傻氣珊瑚鈎山枯庶黎肅勤泰上探夥庭論頭子推刃脫兔塗飾渦蟲午刻物性烏帻賢交閑滞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