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廟見的意思、廟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廟見的解釋

(1).古代嗣君即位或封建諸王必拜谒祖廟,謂之“廟見”。《史記·秦始皇本紀》:“立 二世 之兄子 公子嬰 為 秦王 ……令 子嬰 齋,當廟見,受玉璽。”《史記·趙世家》:“大朝於東宮,傳國,立 王子何 以為王。王廟見禮畢,出臨朝。”《續資治通鑒·宋太宗至道元年》:“帝遂以 元侃 為 開封 尹,改封 壽王 ,至是立為太子。廟見還, 京師 之人擁道喜躍曰:‘少年天子也。’”

(2).古婚禮,婦入夫家,若公婆已故,則於三月後至家廟參拜公婆神位,稱為“廟見”。《禮記·曾子問》:“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 孔穎達 疏:“此謂舅姑亡者,婦入三月之後而於廟中以禮見於舅姑。” 漢 劉向 《列女傳·齊孝孟姬》:“三月廟見,而後行夫婦之道。”

(3).稱新婦首次拜谒祖廟為廟見。 宋 梅堯臣 《閏正月二日夜張氏納婦》詩:“環珮遙聞出,當脩廟見儀。”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禮制》:“按:家禮,於第三日廟見,見舅姑第四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三回:“因為辦事匆促,一切禮節都從簡略,所有拜天地、拜花燭、廟見、交拜都并在一時做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廟見是中國古代婚禮儀制中的重要環節,專指新婦婚後首次至夫家宗廟參拜祖先的儀式。這一制度源自周代禮法,《儀禮·士昏禮》載“若舅姑既沒,則婦入三月,乃奠菜”,表明新婦需在成婚三個月後行廟見禮。其核心流程包含三個步驟:首先由贊禮者引導新婦入廟,繼而獻祭牲醴等供品,最終行叩拜之禮完成谒祖儀式。

《禮記·昏義》特别強調“成婦禮,明婦順”,揭示了廟見禮具有确立宗法地位的雙重意義。在法理層面,唯有完成廟見的新婦方能獲得夫家宗族認可,确立其正式成員身份;在倫理層面,該儀式承載着維系宗族血脈、傳承孝道文化的重要功能。清代朱彬在《禮記訓纂》中解析“三月而後廟見,所以重伉俪之義”,指出該制度對婚姻嚴肅性的保障作用。

現代漢語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将“廟見”定義為“舊時婚禮,婦到夫家,次日谒見公婆,若公婆已亡,則于三月後至家廟參拜”,這一釋義完整保留了該詞的禮制内涵。盡管當代婚俗已簡化傳統禮儀,但作為文化符號的“廟見”仍常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民俗學論述,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

“廟見”是中國古代禮儀中的特定儀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及背景:

一、嗣君即位或封建諸王的儀式

古代新君即位或分封諸侯時,需到祖廟祭拜祖先,稱為“廟見”。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子嬰被立為秦王前需齋戒并完成廟見儀式。此儀式象征權力傳承的合法性,并祈求祖先庇佑。


二、婚禮中的成婦之禮

  1. 公婆已故的情況:新娘婚後三個月内,需擇日到夫家宗廟參拜公婆神位,稱為“廟見”。此舉表示婚姻得到夫家祖先認可,新娘正式成為家族成員,具備祭祀資格。
  2. 首次拜谒祖廟:若公婆在世,則新婦首次拜谒夫家祖廟也稱“廟見”,屬于婚禮的重要環節。

三、儀式意義與規範


引用文獻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史記》《禮記》等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按兵不動白蒲貝梵超着察伺騁逸崇丘抽抽趔趔刺薊叢冢丹薄倒盆地榆兜捕碓搗杜詩韓文繁花似錦反面人物費米風骨付命勾心鬭角寡事花樣子劃圓防守曶霍嘉植驚捷進孰激水巨憝皲瘃刻法哭嫁籃闆球米狂磨鉛策蹇農行乾哕箝求請俸曲柄鑽攘奪賽艇山縣沈江時暑識者瞬忽庶羞綏邊太陽輻射潭隩鐵蒺藜骨朶瘟頭瘟腦相攙饷給詳晰虓呼瞎三話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