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慙伏”。亦作“慙服”。1.慚愧而伏地。《史記·韓信盧绾列傳》:“上謾駡曰:‘豎子能為将乎?’四人慙伏。”
(2).羞愧而心服。《漢書·何武傳》:“而 聖 子賓客為羣盜,得,繫 廬江 , 聖 自以子必死。 武 平心決之,卒得不死。自是後, 聖 慙服。”《周書·李賢傳》:“ 賢 曰:‘夫人各有志……至如忠孝之道,實銘之於心。’問者慙服。”《宋史·焦守節傳》:“奉使 契丹 ,館伴 丁求説 指遠山謂曰:‘此 黃龍府 也。’ 守節 應聲曰:‘ 燕然山 距此幾許?’ 求説 慚服。”
“慚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慚愧而伏地
指因自身不足或過錯感到羞愧,從而表現出謙卑的姿态。例如《史記·韓信盧绾列傳》記載劉邦責罵四人後,“四人慚伏”,即因羞愧而伏地認錯。
羞愧而心服
強調在對比他人能力或品德後,不僅感到慚愧,還由衷敬佩對方。如《漢書·何武傳》提到何武公正處事,使對方“慚服”,即既羞愧又信服。
“慚服”既包含外在行為上的謙卑(如伏地),也包含内在情感上的敬服,需結合語境具體理解。
慚服是一個表示羞愧、懊悔、自愧不如的詞語,常用于形容個人行為表現不佳或沒有達到他人的期望,心生懊悔和羞愧。
慚服的拆分部首為心(表示與心理相關)、衣(表示與衣服相關),總計12個筆畫。
《慚服》一詞源自于《韓非子·解老》篇,“言易而行難者稱為慚。”意為言語容易,但行動難以做到,這種情況下就會感到慚愧。
在繁體漢字中,慚服的寫法為“慚服”。
在古時候,慚服的寫法為“慙服”,字形和現代漢字有所區别。
1. 他對自己不盡職的表現深感慚服。
2. 她因為謊言而感到慚愧,決定向對方道歉。
可慚、深慚、無地自容
懊悔、羞愧、自愧不如
得意、洋洋自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