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凹石積水而成的小潭。 唐 柳宗元 《石渠記》:“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 宋 歐陽修 《幽谷晚飲》詩:“山勢抱幽谷,谷泉含石泓。”
(2).硯的别稱。 宋 黃庭堅 《次韻黃斌老所畫橫竹》:“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
“石泓”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自然景觀
指凹石積水形成的小水潭。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詩文,例如:
硯台的别稱
古代文人常以“石泓”代指硯台,因其形似小潭且用于盛墨。例如:
此外,“石泓”也偶用于人名,寓意智慧、胸懷寬廣,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石泓》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語,意為“石頭如水波般漣漪的樣子”。它多用于形容水面上或石頭上的波紋或漣漪。
《石泓》的拆分部首是“石”和“水”,部首分别是“石”和“氵”。根據五行八卦學說,石頭屬于“土行”,而水則是“水行”。《石泓》的筆畫分别是“石”字的七畫和“泓”字的八畫,總計為十五畫。
《石泓》是一個較為古老的詞語,其出現在明代的《漢語大詞典》中。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石泓」。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可以将《石泓》寫作「石泓」或「石洪」,而且石字可能會寫作矶或砅。
1. 水面上微風拂過,形成了一層層石泓。
2. 石頭上的漣漪在陽光下閃爍,美得如同一幅石泓畫。
組詞:石頭、石沙、石影。
近義詞:漣漪、波紋。
反義詞:平靜、沉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