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饩牢的意思、饩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饩牢的解釋

謂宰殺過的牲口。《禮記·聘義》:“羣介皆有餼牢,壹食,再饗。” 唐 劉禹錫 《天論中》:“羣次乎邑郛,求蔭于華榱,飽于餼牢,必聖且賢者先焉。”《新唐書·崔甯傳》:“既敗,收餘兵沿江而下,諸刺史震慄,備餼牢以饗士。”參見“ 餼牽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饩牢(xì láo)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用于祭祀或饋贈的活牲畜,特指未宰殺的牛、羊、豬等。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文化背景分述:

  1. 字義解析

    • “饩”本義為贈送的糧食或飼料,《說文解字》釋為“饋客刍米”,後引申為活牲。《周禮·地官·廪人》載“廪人掌九谷之數,以待國之匪頒、赒賜、稍食”,其中“饩”即包含祭祀用牲。
    • “牢”專指祭祀用的牲畜組合,如“太牢”(牛、羊、豬三牲)、“少牢”(羊、豬)。《禮記·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2. 文獻用例

    •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饩牽竭矣”,杜預注“生曰饩,牽謂牛羊豕”,可見“饩牢”指活牲與牽行之禮。
    • 唐代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強調“饩牢兼有生、殺二義”,但後世多指未宰殺的活牲。
  3. 文化功能

    作為古代禮儀制度的重要載體,“饩牢”用于諸侯朝聘、宗廟祭祀等場合。《儀禮·聘禮》詳述“緻饔饩”之儀,活牲陳于庭以示禮敬。其規格高低直接體現等級差異,如《周禮》規定諸侯之饩牢數量依爵位遞減。

  4. 相關詞組

    • 饩廪:官府供給的糧食與牲畜(《漢書·文帝紀》)。
    • 饩獻:祭祀時進獻的活牲與已烹制的肉類(《禮記·中庸》)。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饩牢”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饩”和“牢”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詞義及曆史用法綜合理解。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詞義

2.文獻例證

3.注意辨析

4.延伸用法

“饩牢”的核心含義是用于禮儀或饋贈的已屠宰牲口,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百孤寒白武幡包公镚子薜荔衣裨增抪擺不便吃本赤曆曆沖讓瞅空讀衆放射性風彩奮振高看格澤溝壑乖亂行鍼和悅穢雜薦飨交會解憂傑語眷倚寬條婪栗遼荒遼花糖臨蓐臨危不撓柳葉金障泥哢吭龍香劑鸾手校尉陸海潘江鳴葭密親腦脂爬疏飄擊千回萬轉輕柔勤實曲錄床蕤賓上仙適志叔舅搜猜溲話俗格慰薦無食子迕指象簡烏紗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