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指精煉而成的丹藥。 宋 陸遊 《病中示兒輩》詩:“狂思攘鬼手,危至服丹頭。”《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養在鼎中,須要九轉,火候足了,先生了黃芽,又結成白雪,啟爐時就掃下這些丹頭來,隻消一粟米大,便點成黃金白銀,那母銀仍舊分毫不虧的。”《歧路燈》第七三回:“貧道所以帶了個丹頭到京,原拟略試小術,聊助軍餉。”
(2).比喻促成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朱子語類》卷五二:“集義是養氣底丹頭,必有事便是集義的火法。”《二刻拍案驚奇》卷一:“﹝ 柳太守 ﹞傳出密示,要 蘇州 這卷《金剛經》……回説:‘《金剛經》乃本寺鎮庫之物,不肯賣的,情願納價罷了。’太守見了白物,收了頑涎,也不問起了,如此不止一次。這《金剛經》到是那太守發科分起發人的丹頭了。”
“丹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主要源于道教文化和古典文學語境,具體釋義如下:
丹頭(dān tóu)指道教煉丹術中起關鍵作用的物質或能量,既可指外丹煉制中的藥物,也可指内丹修煉中的核心要素。其含義根據内外丹術的不同有所差異。
外丹術中的丹頭
指煉制丹藥時用于點化“神丹”的關鍵藥物,類似鹵水點豆腐的作用。例如《初刻拍案驚奇》提到:“丹頭隻消一粟米大,便點成黃金白銀”。
内丹術中的丹頭
指人體内先天清陽之炁,是修煉時轉化陰質、結成内丹的核心能量。如道家典籍《翠虛篇·金丹詩訣》所述:“丹頭隻是先天炁,煉作黃芽發玉英”。
比喻義
引申為促成事物變化的關鍵因素。例如《歧路燈》中“丹頭到京,略試小術助軍饷”。
“丹頭”在道教體系中既是具體的煉丹媒介,也是抽象的能量象征;在文學中常作為寶物或核心要素的隱喻。其多重内涵體現了古代方術與哲學思想的融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