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歎譏诮。《宋書·謝莊傳》:“選官裁病,即嗟誚滿道。” 唐 陸贽 《奏論裴延齡奸蠹書》:“若不以時省察,得無使後代嗟誚,又甚 趙高 者乎?”
“嗟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jiē qiào,其核心含義為感歎譏诮,即通過感歎表達諷刺或批評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結合感歎(“嗟”)與譏諷(“诮”)兩種情感,常用于對某種現象或行為的不滿或指責,既有無奈歎息,又隱含尖銳批評。
例:唐代陸贽在《奏論裴延齡奸蠹書》中寫道:“若不以時省察,得無使後代嗟诮,又甚趙高者乎?”(若不及時反思,難道要讓後人像譏諷趙高一樣譏諷我們嗎?)。
用法特點:
多用于書面語境,尤見于曆史文獻或政論文章,體現對時弊的批判。如《宋書·謝莊傳》提到“選官裁病,即嗟诮滿道”,描述因選官問題引發衆人譏諷。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進行文言創作時仍具參考價值。其情感層次豐富,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感歎”與“譏诮”的側重。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漢語詞彙的演變或具體例句分析,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嗟诮》(jì qiào)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作動詞,意為責備、嘲諷、譏笑。它可以形容人們對他人的言行或行為進行批評和诘問的一種表達方式。
拆分部首:口、言
拆分筆畫:7畫
《嗟诮》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秦風·無衣》中的一句:“嗟(jiē)爾君子,無恒安息。”古人将“嗟”和“诮”合并,形成了如今的詞彙。
《嗟诮》的繁體字是「嗟譙」。
古時候,《嗟诮》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使用的是古代漢字形式。具體寫法可能會因時代而異,難以确定。
1. 他嗟诮着那位政治家的言論,認為其不符合實際情況。
2. 她為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經常對同事進行嗟诮。
3. 在網絡時代,嗟诮常常以諷刺和嘲笑的方式表達。
1. 嗟歎(jì tàn):歎息、感歎。
2. 風诮(fēng qiào):諷刺、挖苦。
3. 嘲諷(cháo fěng):譏諷、譏笑。
1. 諷刺(fěng cì):戲谑、抨擊。
2. 挖苦(wā kǔ):譏笑、嘲弄。
贊美、褒揚、稱贊、贊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