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杌陧 ”。 清 梅曾亮 《王惠川墓志銘》:“儒嵬義弱文杌臲,胥鈔計帳以塞責。” 張謇 《敬 * 學生書》:“所謂人受損而我居虛熱之名,國受困而我亦在杌臲之列,恥何如之!”
杌臲(wù niè)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屬于書面語,其核心含義指局勢、局面或心境處于動蕩不安、危險不穩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文獻溯源及同源詞角度詳細解析:
“杌臲”實為“杌陧”(wù niè)的異體寫法,二者意義相通:
合義:二字疊加強化“危殆不安”的狀态,多用于描述政權動蕩、社會混亂或人心惶惶的處境。
《尚書·秦誓》
最早源頭見于《尚書·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指國家危難源于君主失德。此處“杌陧”明确表“傾覆危殆”之義,奠定其經典用例。
(注:《漢語大詞典》第4卷,第2365頁引此例)
《漢語大詞典》釋義
釋為:“傾危不安的樣子。”強調其形容政治、時局動蕩的書面語屬性,屬高階詞彙。
《辭源》補充
指出“杌陧”通“兀臲”“卼臲”,并引清代學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考據:“杌陧,疊韻連語……即‘兀臲’之轉音。”印證其構詞源于連綿詞,表意聚焦于“不安定”。
今多用于曆史論述、政論文章或文學創作中,如:
“軍閥割據時期,九州杌臲,民生凋敝。”
凸顯文言語感與曆史厚重感,日常口語極少使用。
權威參考來源
“杌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wù niè(注音:ㄨˋ ㄋㄧㄝˋ)。
詞義:與“杌陧”同義,表示不安、困頓、危險或動蕩的狀态。
用法特點:
補充說明:
“杌陧”在《尚書》等古籍中多指國家動蕩,現代漢語中兩者均不常用,屬于曆史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等工具書。
犴圄半周期胞波笨車本生燈摽幟博采衆長不識一丁補帖慘笑赤悃鸱夷子馳蹤楚優慈兄倒着地點地煞都關獨逝飛翻伏石符樣敷佑诰軸功成名遂诟讟狗惡酒酸官正鬼錢泓汯畫心紙混合物建築十書矯世變俗交椅鯨吼金錢蟹基準款望龍亭煤球爐農忙配禦骈郁竊議清吟小班喪家狗三足鼎立松盆停車場同年而校武殿試無底洞纖草小粉骁猛匣子寫景謝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