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與蟊。泛指毒蟲。 明 無名氏 《四賢記·挑鬥》:“莫怪我吹求,論人心毒似蛇蟊。”
“蛇蟊”一詞有兩種解釋角度,現綜合權威資料說明如下:
一、字面含義 由“蛇”與“蟊”兩種毒蟲組成,泛指危害性強的蟲類。明代文獻《四賢記·挑鬥》中“人心毒似蛇蟊”即用此本義,強調毒性之烈。
二、成語比喻義
發音差異
存在兩種注音:漢典标注為“shé máo”,查字典标注為“shé mí”,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讀音。
象征意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描述需高度警惕的對象,例如:“這個詐騙團夥行事如蛇蟊,警方追查三年才破案”。
注: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作品或特定方言。若需引用古籍原文,建議核對《四賢記》具體篇章。
《蛇蟊》是漢語詞彙中的一個名詞,指的是一種形似蛇的昆蟲。它主要生活在山區或草地中,以昆蟲為食物。蛇蟊身體細長,有節律地爬行,通常身體呈綠色或褐色,具有很好的保護色。
《蛇蟊》這個詞的部首是蟲字旁,它的拆分部首是蟲,屬于生物部首,同時也有可能屬于形狀部首。根據筆畫數來看,它總共包含了11個筆畫。
最早出現《蛇蟊》這個詞的記載是在《爾雅》這部古西周時期的字書中。在《爾雅》中,《蛇蟊》被定義為"蛇類之類",相當于現代對蛇類的總稱。後來,在明代的《說文解字》一書中,《蛇蟊》被單獨列為一個詞義,指的是某種昆蟲。
《蛇蟊》的繁體字寫法是「蛇蠆」。這是台灣、香港等地區常用的字形,更接近古字形,在中國大陸則相對較少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存在一些差異。《説文解字》中關于蛇蟊的解釋的字形是「蛇䣷」,在秦朝的金文中可以發現「蛇蟊」的變體寫法「蛇蛔」等。古字形的變化是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部分。
1. 他在山中發現了一隻身體細長的蛇蟊。
2. 你知道蛇蟊通常以什麼為食物嗎?
蛇蟊有許多相關的組詞,例如蛇蟊草、蛇蟊蜴等。
與蛇蟊意思相近的詞有蛇虺、蟾蜍等;相對的,與蛇蟊意思相反的詞有蛙類、鳥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