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松散。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布衣》:“碾石取 江 北性冷質膩者,石不發燒,則縷緊不鬆乏。”
“松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基本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指事物狀态松散、不緊實,或結構缺乏緊密性。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的工藝或技術描述。
詞源解析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布衣》記載:
“碾石取江北性冷質膩者,石不發燒,則縷緊不松乏。”
描述紡織工藝中,選擇特定石材碾壓布料,避免因石材發熱導緻織物纖維松散。
適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工藝或文學創作中的松散狀态,如織物、繩索等物理結構,或比喻制度、管理上的松懈。
替代詞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松散”“松懈”“松軟”等詞表達類似含義。
如果需要更具體的古文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天工開物》等典籍原文。
《松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松弛疲乏。
《松乏》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夂,其中木代表樹木,夂代表行走;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松乏》一詞的來源較為晦澀,它可能是由古代中國醫學中的“松弛”和“疲乏”兩個詞合成而來。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感到身體疲乏,肌肉松弛,因此有了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态。
繁體字“松乏”同樣是以“木”和“夂”為部首,寫法相同。
松乏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但大緻上仍以現代寫法為基準。比如,在戰國時期的《說文解字》中,松可以寫作“松松”、乏可以寫作“⿰夂去”。
1. 長時間的工作導緻她感到精疲力盡,渾身松乏。
2. 運動後,他感到身體松乏,需要好好休息一下。
松散、乏味、松懈、松弛、乏力。
疲倦、疲憊、疲勞、疲乏。
充沛、精神飽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