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的一種神奇之石。 晉 王嘉 《拾遺記·員峤山》:“﹝神龜﹞時出爛石上……此石常浮於水邊,方數百裡,其色多紅。燒之,有煙數百裡,升天則有香雲;香雲遍潤,則成香雨。” 宋 範成大 《曉發飛烏晨霞滿天少頃大雨戲記其事》詩:“爛石燒成香,汗礎潤如洗。”
(2).使石灼爛。形容旱熱之至。 漢 劉向 《說苑·君道》:“ 湯 之時大旱七年, 雒 坼川竭,煎沙爛石,於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 唐 楊炯 《渾天賦》:“以 天乙 之武也,焦土而爛石;以 唐堯 之德也,襄陵而懷山。” 宋 秦觀 《湯泉賦》:“ 弱水 儲陰,投羽必沉;火井萃陽,爛石灼金。”
(3).碎石。 唐 陸羽 《茶經·源》:“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唐 陸羽 《茶經·造》:“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淩露採焉。” 宋 蘇轼 《病中夜讀朱博士詩》詩:“崎嶇爛石上,得此一寸芽。”
“爛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來源:
傳說中的神奇之石
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石頭。例如晉代《拾遺記》描述其浮于水面、燃燒可生香雲香雨的特性。
形容極端旱熱
用于描述高溫導緻石頭灼爛的極端氣候。如《說苑·君道》記載商湯時期大旱“煎沙爛石”。
碎石或風化岩石
指質地破碎的石頭,常見于地質或農業描述。唐代陸羽《茶經》提到茶樹生長環境時,将“爛石”列為優質土壤條件之一。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詩詞及專業領域解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茶經》《拾遺記》等原始文獻或相關詞典來源。
“爛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質地破裂、堅硬度降低的石頭。它由“爛”和“石”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為“火”和“石”,總共有11個筆畫。
“爛石”一詞最早出現于《莊子·外篇·養生主》:“蓋聚壽養形之鉛,為人居之,布局有法,上巍而不破,猶爛石,行상于壑。”它形象地比喻人體滋養之法如同修複破裂的石頭一樣。
繁體字中的“爛石”為「爛石」,其結構與簡體字相似,隻是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關于“爛石”這個詞,雖然字形相似,但筆畫書寫順序可能略有差異。
1. 這片庭院中有一塊破碎的爛石,需要修複。
2. 他經曆了許多困苦,變得堅如爛石。
與“爛石”相關的組詞有:
- 破爛:形容破舊不堪。
- 堅硬:與“爛石”相反,形容材料堅固耐用。
與“爛石”意義接近的詞語包括:
- 破壞:指物體或事物受到損毀、破裂。
- 頹敗:形容事物在質量、狀态或地位等方面的衰落。
與“爛石”意義相反的詞語包括:
- 堅韌:形容物體堅硬、不易破碎,也可以形容人的性格頑強。
- 完整:指事物沒有受損、破裂或缺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