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軖車的意思、軖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軖車的解釋

缫絲車。 元 王祯 《農書》卷二十:“人在軖車氣少舒,緒縷均停堪絡織。”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三一:“軖車牀高與盆齊,軸長二尺,中徑四寸,兩頭三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軖車(音kuáng chē)是中國古代一種傳統的手工紡織工具,特指用于撚繞絲線或麻線的木質紡車,屬于早期紡紗器械的一種。其名稱與結構在《漢語大字典》《天工開物》等典籍中均有記載,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軖"的本義

    從字形看,"軖"由"車"(表器械)與"王"(表結構)組成,專指帶有轉輪的紡車部件。《漢語大字典》釋其本義為"紡車上的轉柄",即驅動紡輪旋轉的核心構件。

  2. "車"的引申

    此處"車"并非交通工具,而是借指具有輪軸結構的機械裝置,與"水車""紡車"構詞邏輯一緻,凸顯其機械運轉特性。


二、結構與功能

軖車主要由以下部件構成:

其工作原理為:手搖軖柄帶動紡輪旋轉,錠子隨之高速轉動,将纖維拉伸、加撚成紗線。此工藝在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中稱為"紡纑",是古代紡紗的核心步驟。


三、曆史演變與文化意義

  1. 技術源流

    軖車由原始"紡專"(陶制或石制紡輪)發展而來,戰國時期已出現手搖紡車雛形。漢代畫像磚(如山東滕州龍陽店出土文物)可見其早期形态,印證其使用曆史超兩千年。

  2. 别稱與方言

    在《方言》《說文解字注》中,軖車亦被稱作"紝車"(rèn chē)或"緯車",方言中稱"繀車"(suì chē),均指向同類紡紗工具。

  3. 文化象征

    作為"男耕女織"經濟模式的代表工具,軖車常見于古詩文意象,如元代王祯《農書》贊其"俾織纴之功,不勞而就",體現古代手工業智慧。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中華書局,2010年,第4215頁。
  2. 《天工開物·乃服》:明·宋應星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校注本。
  3. 《中國古代紡織史》:陳維稷主編,中國紡織出版社,1984年。
  4.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軖車”這一詞彙在現有資料中未明确提及,可能是書寫誤差或生僻詞。但結合字形及相近發音推測,您可能是指“耧車”(lóu chē),即中國古代的一種播種農具。以下為綜合解釋:

1.基本結構與功能

耧車是一種畜力條播機,主體由木制框架、耧鬥(種子容器)、開溝器及扶手構成。使用時,由牛、馬等牲畜牽引,後方需一人扶柄操作。其核心功能是同步完成開溝、播種,適用于小麥、大豆等谷物,顯著提高了播種效率。

2.曆史記載與演變

3.輔助工具與使用場景

耧車常與砘車配合使用。砘車通過石制輪子壓實播種後的土壤,确保種子與土壤接觸緊密,提高出苗率。這一組合體現了古代農具設計的系統性。

4.其他可能相關詞彙

若您所指為戰具,則“輣車”更貼近。據《說文解字》解釋,輣車為古代兵車,用于戰場沖鋒或瞭望。

建議

若需進一步考證“軖車”,建議查閱《說文解字》或地方志等古籍,确認字形與用法。當前資料以“耧車”為主流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白内障棒子糊塗暴忽北窗高卧卑溼表丈陛殿不如纏攪捶策處逸從直辏挽底簟東藩凡費墳腴夫栘丐奪根深蔕固觀翫股金花叢見便見機堅貞不屈級别機對揭白節節緊不緊觐接絶徼扛幫靠枕課兆餽送辣撻靈獸幕庭能言逆畜醲醖怒放劈胸輕戰乳舍善名山頹木壞勺子雙賓語淑祯司南車泰昊田衣屜子晚砧文簿文螭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