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踏籍 ”。踐踏;踩踏。 唐 杜甫 《催宗文樹雞栅》詩:“踏藉盤案翻,終日憎赤幘。”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五:“内載錢抛之,更相踏籍,老少死者非一。”籍,一本作“ 藉 ”。《舊唐書·窦建德傳》:“會雲霧晝晦,兩軍不辨, 隋 軍大潰,自相踏藉,死者萬餘。”
“踏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可以歸納如下:
字面解釋:
由“踏”(踩)和“藉”(墊在下面的物體)組成,字面指“踩踏藉物”的行為。
例如:杜甫詩句“踏藉盤案翻”,描述踩踏導緻器物翻倒的情景。
引申義:
多表示踐踏、踩踏,常用于描述人群、動物等的混亂踩踏。
例:《舊唐書》中“自相踏藉,死者萬餘”,即指戰場上的互相踐踏。
根據漢典(極高權威來源),該詞核心含義為“踐踏”,而部分網頁提到的“借助手段”(如)或“損害農田”(如)可能是特定語境下的引申,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
如需進一步分析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杜甫詩集》或《舊唐書》等原始文獻。
《踏藉》是一個動詞,意思是踩踏、踏過或踐踏。形象地描繪出腳下踩踏草地、稻田或其他植物的動作。
《踏藉》由兩個部首組成:走部(辶)和草字頭(艹)。走部表示與移動、步行相關的意義,而草字頭表示與植物有關的意義。
根據筆畫來看,走部有5畫,草字頭有9畫,總共14畫。
《踏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衛風·淇奧》一篇中。
在繁體字中,踏藉的寫法為「踏蹟」。
在古代,「踏蹟」的寫法中,「蹟」使用了更加具體的部首,即「足」,表示與足部或行走相關。
踏藉有時候是為了更好地觀察自然界的美景。
孩子們歡快地踏藉過稻田,喚起了我童年的回憶。
踐踏、踩踏、踏闆、踏實、踏步。
踩、踩踏。
保護、愛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