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指精炼而成的丹药。 宋 陆游 《病中示儿辈》诗:“狂思攘鬼手,危至服丹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养在鼎中,须要九转,火候足了,先生了黄芽,又结成白雪,启炉时就扫下这些丹头来,只消一粟米大,便点成黄金白银,那母银仍旧分毫不亏的。”《歧路灯》第七三回:“贫道所以带了个丹头到京,原拟略试小术,聊助军餉。”
(2).比喻促成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朱子语类》卷五二:“集义是养气底丹头,必有事便是集义的火法。”《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柳太守 ﹞传出密示,要 苏州 这卷《金刚经》……回説:‘《金刚经》乃本寺镇库之物,不肯卖的,情愿纳价罢了。’太守见了白物,收了顽涎,也不问起了,如此不止一次。这《金刚经》到是那太守发科分起发人的丹头了。”
“丹头”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主要源于道教文化和古典文学语境,具体释义如下:
丹头(dān tóu)指道教炼丹术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或能量,既可指外丹炼制中的药物,也可指内丹修炼中的核心要素。其含义根据内外丹术的不同有所差异。
外丹术中的丹头
指炼制丹药时用于点化“神丹”的关键药物,类似卤水点豆腐的作用。例如《初刻拍案惊奇》提到:“丹头只消一粟米大,便点成黄金白银”。
内丹术中的丹头
指人体内先天清阳之炁,是修炼时转化阴质、结成内丹的核心能量。如道家典籍《翠虚篇·金丹诗诀》所述:“丹头只是先天炁,炼作黄芽发玉英”。
比喻义
引申为促成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例如《歧路灯》中“丹头到京,略试小术助军饷”。
“丹头”在道教体系中既是具体的炼丹媒介,也是抽象的能量象征;在文学中常作为宝物或核心要素的隐喻。其多重内涵体现了古代方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