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作染料的赤粟。《周禮·考工記·鐘氏》:“ 鐘 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雲:“丹秫,赤粟。”
丹秫(dān shú)是古代對一種可作紅色染料的植物的稱謂,具體釋義如下:
染料植物
指古代用作紅色染料的草本植物,其籽實或根部含有天然紅色素。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丹部》明确記載:“丹,巴越之赤石也。秫,稷之黏者。”清代段玉裁注:“丹秫,赤粟也。”可見其與赤色染料密切相關 。
古籍例證:
《周禮·考工記·鐘氏》:“染羽,以朱湛、丹秫。” 鄭玄注:“丹秫,赤粟。”
(譯文:染制羽毛時,需用朱砂浸泡丹秫的汁液。)
植物形态考據
據農史學家考證,“丹秫”可能指黏性粟米(俗稱黃米)的變種,籽實呈赤紅色,或為茜草(Rubia cordifolia)類植物。茜草根系含茜素,是古代重要的紅色染材 。
“丹”本義為朱砂,引申指赤色;“秫”原指黏性谷物(如黏高粱)。二字組合強調其“赤色可染”的特性。
先秦至漢代的紡織工藝中,丹秫與朱砂、茜草并用于染制絲帛、羽毛。《天工開物·彰施》載“大紅色用紅花餅染,再以丹秫水固色”,印證其作為媒染劑的輔助功能 。
當代《漢語大詞典》《辭源》均沿用“赤粟”或“紅色染料植物”的釋義,但因古代染料植物名稱存在地域差異,現代學界傾向于将其視為古代紅色染料的泛稱或代稱,而非單一物種 。
參考資料:
“丹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赤粟,即紅色的粟米(古代谷物的一種)。在古代,丹秫被用作染料的原材料。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考工記·鐘氏》,原文記載:“鐘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描述了用丹秫浸泡朱砂(紅色礦物染料)并加熱的染色工藝。
曆史注釋
東漢經學家鄭玄在注解《周禮》時,引用了鄭司農(鄭衆)的解釋:“丹秫,赤粟”,進一步明确了其植物屬性和顔色特征。
用途
主要用于染制羽毛或織物,屬于早期天然植物染料的範疇,體現了古代染色技術對自然材料的依賴。
總結來看,“丹秫”是古代染紅色時的重要材料,兼具實用與文獻研究價值。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近義詞、反義詞或發音,可參考相關工具書或語言學資料。
敗稅包攏标領長善稱引春帝掂詳雕章繪句滴搭頂心雷獨甚惡池方内非子貫花鬼陣寒藤赫日幻景怙跋交爵甲午風雲甲仗庫節量進牋沮擾肯不肯闌牢梁山操曆程咧咧籬門溜須拍馬羅霄山幂幂木居士鬧酒鬧氣陪錢貨皮袋溥博前王栖蕩青管輕直容與申緻仕女圖守靜水蟲素水探丸銅爵樓讬缽望魚五鬥粟惡寒銜酷銷屈脅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