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稅。 宋 洪邁 《夷堅丁志·張敦夢醫》:“又明日,郡之稅官折簡來雲:‘客船過務敗稅,抵言是君家物,果否?’”
“敗稅”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敗稅”指逃稅,即通過非法手段逃避納稅義務的行為。例如宋代洪邁《夷堅丁志·張敦夢醫》中提到:“客船過務敗稅,抵言是君家物”,這裡的“敗稅”即指船隻逃避稅務核查。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宋代筆記小說中用于描述商人或百姓通過虛假申報(如謊稱貨物歸屬他人)逃稅的場景。
現代中文中,“敗稅”一詞已較少使用,更常見的表述為“逃稅”“偷稅漏稅”。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稅收制度,可參考《宋史·食貨志》等史料。
《敗稅》一詞指的是國家因為管理不善、************等原因導緻財政損失的情況。也可以用來表示被政府強行征收的高額稅款。
《敗稅》的拆分部首為“貝”和“钅”,其中,“貝”為左部部首,表示與財富相關的含義;“钅”為右部部首,表示與金屬錢財相關的含義。
《敗稅》共有13畫。
《敗稅》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起源于古代的農業社會,隨着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含義。
《敗稅》的繁體字為「敗稅」。
在古代,寫作《敗稅》的方式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上仍然保持了貝和钅兩個部首的形态,符合古代漢字的書寫規範。
1. 這個國家的敗稅現象日益嚴重,亟需采取措施整治。
2. 老百姓無法承受如此高額的敗稅,生活負擔沉重。
3. 政府應該加強監管,防止敗稅現象的發生。
1. 貪污敗稅
2. 敗稅現象
3. 高額敗稅
4. 反腐敗稅
1. 財政損失
2. 政府浪費
3. 敗金
1. 征稅
2. 財政收入
3. 受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