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籬的門。常借指隱居的茅舍。《南史·蕭眎素傳》:“獨居屏事,非親戚不得至其籬門。”《宋史·隱逸傳中·杜生》:“所居去縣三十裡,有屋兩間,與其子并居,前有空地丈餘,即為籬門,生不出門者三十年。” 清 顧炎武 《攝山》詩:“一入籬門人世别,幾人能不拜 蕭公 。”
“籬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籬門”指用竹籬笆制成的門,通常作為簡陋住所的入口,常借代隱士或清貧者的居所。例如,《南史·蕭眎素傳》中提到“非親戚不得至其籬門”,凸顯了隱居生活的封閉性。
文獻出處
象征意義
該詞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門,更承載文化意象,常與“淡泊”“避世”關聯,體現古代文人追求遠離塵嚣的理想。
結構與字源
“籬”為形聲字,從“竹”表意,說明傳統籬笆多用竹制;“門”則指出入口的屏障,組合後強化了簡樸自然的居住環境特征。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及《南史》《宋史》相關原文。
籬門是指圍牆、圍欄中的門。它通常由竹木、鐵絲網或其他材料構成,用于限制進出的通道。籬門常見于住宅、花園、農田等場所。
籬門的拆分部首為竹(⺮)和門(門)。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籬門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的《說文解字》中,意為圍欄中的門。籬門在古代是一種常見的建築構件,用于限制進出的通行,保護人們和物質的安全。
籬門的繁體字為籬門。
籬門古代的漢字寫法為藜門。
1. 園子裡的籬門緊閉着,透露出主人不在家的迹象。
2. 農田裡的籬門是保護作物免受野獸侵害的重要設施。
1. 組詞:籬笆、門前、小門。
2. 近義詞:栅欄、圍欄、院門。
3. 反義詞:大門、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