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丹徼的意思、丹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丹徼的解釋

古代稱南方的邊疆。 晉 崔豹 《古今注·都邑》:“南方徼色赤,故稱丹徼,為南方之極也。” 唐 駱賓王 《從軍中行路難》詩之一:“蒼江緑水東流駛,炎洲丹徼南中地。”《舊唐書·辛替否傳》:“ 韋月将 受誅於丹徼, 燕欽融 見殺於紫庭。” 明 楊慎 《送祝文安知楚雄府》詩:“ 禺山 閣道盤丹徼, 岷水 牂牁帶黝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丹徼是漢語中一個兼具地理與哲學色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1. 基本字義解析 從構詞法看,"丹"原指朱砂礦石,《說文解字》釋為"巴越之赤石也"(來源:漢典網),後引申為赤誠、精純之意;"徼"在《康熙字典》中兼具"邊界"與"求取"雙重含義(來源:國學大師網)。二字組合形成矛盾修辭結構。

  2. 地理概念溯源 古代文獻中特指南方赤色邊疆,《文選·左思<吳都賦>》有"丹徼望火"的記載,李善注曰:"丹徼,南徼也。南方土色赤,故稱丹"(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這種用法常見于六朝至唐代的軍事文書。

  3. 哲學隱喻發展 宋明理學中衍生出"心性之界"的抽象含義,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以"丹表至誠,徼為心界"闡釋修身境界(來源:書格網)。此時詞義已從地理邊界轉化為道德修為的象征。

  4. 現代語義流變 當代《漢語大詞典》收錄雙重釋義:既指"古代稱南方的邊境",又指"赤誠的追求"(來源: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漢語大詞典》電子版)。該詞現多用于文學創作與學術論述中。

需特别說明的是,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特定領域的曆史文獻研究與古典文學賞析。其語義演變軌迹完整呈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從地理術語到哲學概念的發展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丹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解釋

丹徼(拼音:dān jiǎo)指古代對南方邊疆地區的稱呼。該詞由“丹”(紅色)和“徼”(邊界)組成,因古代以紅色象征南方方位而得名。


二、詞源與曆史考證

  1. 古籍記載
    晉代崔豹《古今注·都邑》提到:“南方徼色赤,故稱丹徼,為南方之極也”,說明“丹”源于南方在五行中對應的紅色。
  2. 地理範圍
    唐代駱賓王《從軍中行路難》詩雲:“炎洲丹徼南中地”,明代楊慎詩中也有“禺山閣道盤丹徼”的描述,可見其多用于描述中國西南或嶺南邊陲。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四、其他争議釋義

部分資料提到“丹徼”可形容容貌美麗(如、2),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誤讀或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古今注》《舊唐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工具(來源:-4、6、9)。

别人正在浏覽...

暴民辨明鼻選不賞之功赤身露體俦亞黜退處議大材小用的耗疊床架屋釘是釘,鉚是鉚笃災而降訪實沨融扶曳供電顧山錢黑蜃鴻庥後王緩脈換喻護羌講核撿了芝麻,丢了西瓜撿洋落兒驕君假球計謀巾衍戟衛既月懼駭倨驕課單款坎晾台斂刃料綽口淩雜米鹽柳莺花燕矛矟門風倪際女腳啌咚輕柔乳茗觞令升西天十因收回苕帚土漿遐迩先天性免疫小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