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民的意思、暴民的詳細解釋
暴民的解釋
(1).兇暴作亂的人。《禮記·樂記》:“暴民不作,諸侯賓服。” 孔穎達 疏:“暴民,謂兇暴之民。”《孔子家語·王言》:“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暴民無所伏。”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孔夫子 ﹞雖然曾經貴為 魯國 的警視總監,而又立刻下野,失業了;并且為權臣所輕蔑,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為暴民所包圍。”
(2).欺壓人民。《周書·文帝紀下》:“無貪財以輕敵,無暴民以作威。”
詞語分解
- 暴的解釋 暴 à 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漲。暴發。風暴。暴風驟雨(亦喻聲勢浩大、發展迅猛的群衆運動)。 過分急躁的,容易沖擊的:脾氣暴躁。暴跳如雷。 兇惡殘酷的:兇暴。暴虐。暴君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網絡擴展解釋
“暴民”一詞在不同語境和時代背景下有不同解釋,綜合權威來源和現代用法,其核心含義可分為以下方面:
一、傳統定義(古典文獻)
- 兇暴作亂之人
源自《禮記·樂記》中的“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孔穎達疏注為“兇暴之民”。古代指以暴力擾亂社會秩序、對抗統治的群體,常與“賢民”相對立。
二、現代含義
-
暴力參與社會動亂的群體
指通過暴力、暴動等非法手段達成目的的人群,可能無視法律,引發社會不安(如、2、5、7)。
-
網絡語境下的延伸
部分現代用法擴展至“網絡暴民”,指在互聯網上通過人肉搜索、辱罵、傳播虛假信息等方式實施群體暴力的網民(如)。
三、相關辨析
- 與“民衆”的差異:暴民強調暴力性和破壞性,不同于普通民衆的合法訴求。
- 英文對應詞:如“mob”(暴民群體)、“canaille”(烏合之衆),例句中可見其實際用法(如)。
四、使用注意事項
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該詞的客觀性。曆史上統治者可能将反抗者稱為“暴民”,而現代社會需謹慎區分合法抗議與暴力行為,避免标籤化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暴民(bào mín)一詞是指一群群衆因受到極端情緒或不滿而産生暴力行為的人群。該詞的詞義可以拆分為“暴”和“民”。下面分别介紹一下這兩部分的筆畫和來源。
- “暴”字由“日”和“夂”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
- “民”字由“氏”和“宀”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共有5個筆畫。
“暴”這個字意味着極端和狂暴,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中的象形字,描繪了太陽沖出雲層的形象。而“民”代表人民或群衆,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中的偏旁部首“氏”和“宀”。
在繁體中,“暴”字的形狀與簡體相似,而“民”字在繁體中則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有關“暴民”的例子。例如:“暴”可以寫作“㐌”或“暴”,“民”可以寫作“民”或“氐”。這些寫法在古代文字中使用得較多,但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一些關于“暴民”的例句包括:
1. 暴民在街上制造了混亂和破壞。
2. 政府決定派遣軍隊來鎮壓暴民。
除了“暴民”這個詞之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和反義詞。例如,與“暴民”相關的詞包括“暴亂”、“暴力”、“暴動”等。而與“暴民”相反的詞可以是“平民”、“正義”、“理性”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