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洋落兒的意思、撿洋落兒的詳細解釋
撿洋落兒的解釋
[unexpected favor] 〈方〉∶泛指得到意外的財物或好處
詞語分解
- 撿的解釋 撿 (撿) ǎ 拾取:撿拾。撿東西。 古同“檢”,查。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落兒的解釋 ∶生活上的着落指錢財等,隻用在;有、沒有;後邊有落兒富足沒落兒窮困 也說;落子;
專業解析
"撿洋落兒"(jiǎn yáng làor)是一個源自中國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區的方言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指在特定曆史時期(尤其是戰争或社會動蕩後),普通百姓撿拾外國人(最初多指日本侵略者)遺棄或散落的物品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撿: 拾取、收集。
- 洋: 指外國、西洋或東洋(日本)。這裡特指來自外國的物品或與外國人相關的東西。
- 落兒 (làor): 北京方言詞彙,指意外得到的好處、便宜、外快,或指遺落、散落的東西(“落”讀 lào,兒化)。常與“撿”搭配,表示撿到便宜或意外之財。
- 整體含義: 字面意思是“撿拾外國人遺落的東西”。引申為在混亂或特殊時期(如敵人潰敗撤退後),普通人獲取外國人丢棄的、相對稀罕或值錢的物品的行為。這種行為往往帶有一種意外獲得、占小便宜的心理。
-
曆史背景與典型場景
- 該詞最廣泛流傳和使用的時期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當時侵華日軍倉皇撤退,遺棄了大量軍用物資和生活用品(如衣物、食品、工具、日用品等)。北平(今北京)等地的老百姓紛紛去撿拾這些物品,這種行為就被稱為“撿洋落兒”。
- 後來,詞義有所擴展,也可泛指在非戰争背景下,撿拾外國人丢棄或遺落的相對有價值的物品,或者更寬泛地比喻意外獲得好處或占便宜。
-
語言與文化内涵
- 方言特色: “落兒”(làor) 是典型的北京方言詞彙,帶有濃厚的市井氣息和地方特色。
- 時代烙印: 該詞深刻反映了特定曆史時期(抗日戰争勝利)的社會現象和民衆心理。它記錄了戰争結束後的一個特殊社會場景。
- 情感色彩: 通常帶有中性或略帶調侃的意味。它既描述了老百姓在困苦中尋求生存資源的一種方式,也隱含了對于這種“意外之財”的複雜心态(慶幸、無奈、甚至一絲揶揄)。
- 引申義: 在現代使用中,有時也用于比喻不費力地得到好處或占小便宜,對象不限于外國物品。
-
例句
- “日本鬼子投降那年,胡同裡的人都跑到城外去撿洋落兒,我爺爺撿了台還能出聲的收音機回來。”(描述曆史場景)
- “這便宜可不能占,咱不能有撿洋落兒的心理。”(比喻占便宜的心态)
“撿洋落兒”是一個植根于北京方言、具有鮮明曆史印記的詞彙。它特指在特定曆史時期(尤指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國老百姓撿拾外國人(主要是日本人)遺棄物品的行為,後來也引申為意外獲得好處或占便宜。這個詞生動地記錄了一段社會曆史,反映了特定環境下的民生狀态和心理。其權威釋義可參考《北京話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等語言學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撿洋落兒”是一個方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
基本釋義
指意外獲得財物或好處,尤其指通過撿拾他人遺棄或丢棄的物品而獲利。最初特指撿拾外國人(“洋人”)遺留的物品,後泛化為意外收獲。
-
詞源與演變
源自中國近代曆史背景,因外國人在華活動遺留物品的現象,民間用“洋落兒”代指這些外來物件。隨着時間推移,詞義擴展為泛指意外所得,不再局限于外國物品。
-
結構與發音
- “撿”意為拾取,“洋”指外國,“落兒”為方言後綴(“落”讀作lào或là,兒化音),整體字面即“撿拾洋人遺留之物”。
- 注音存在地域差異,常見讀音包括jiǎn yáng là ér 或jiǎn yáng luò ér。
-
使用場景與例句
多用于口語,常見于北方方言區。例如:
“馮貴堂見幾個小孩在破布堆裡撿東西,喝道:‘撿什麼洋落兒!’”(梁斌《播火記》)
-
近義表達
類似說法包括“發橫財”“走運”“天上掉餡餅”等,但“撿洋落兒”更強調偶然性和非主動謀求的特性。
提示:該詞帶有時代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或特定方言語境中。若需更多例句或方言變體,可參考《漢語方言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拔戟成一隊霸橋倍棄倍數壁櫥羼入車輻充賦傳流祠尾辭宗徂颠大號點眼低頻度日愕夢雰雪綱憲鲠咽宮燭分煙貫劄湖湘金剛鑽劇然可以坤牛瀝耳詅蚩符例如榴火利屣蠻判官沒颠沒倒民主能言善辯年初逆坂走丸弄得好噴沫平原居士普降籤訣請錢乞食榷管三李删繁升課神威濕雲稅第四季苔紙榻直阗骈銅雀硯無期鄉鄙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