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称南方的边疆。 晋 崔豹 《古今注·都邑》:“南方徼色赤,故称丹徼,为南方之极也。” 唐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诗之一:“苍江緑水东流驶,炎洲丹徼南中地。”《旧唐书·辛替否传》:“ 韦月将 受诛於丹徼, 燕钦融 见杀於紫庭。” 明 杨慎 《送祝文安知楚雄府》诗:“ 禺山 阁道盘丹徼, 岷水 牂牁带黝溪。”
丹徼是汉语中一个兼具地理与哲学色彩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基本字义解析 从构词法看,"丹"原指朱砂矿石,《说文解字》释为"巴越之赤石也"(来源:汉典网),后引申为赤诚、精纯之意;"徼"在《康熙字典》中兼具"边界"与"求取"双重含义(来源:国学大师网)。二字组合形成矛盾修辞结构。
地理概念溯源 古代文献中特指南方赤色边疆,《文选·左思<吴都赋>》有"丹徼望火"的记载,李善注曰:"丹徼,南徼也。南方土色赤,故称丹"(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这种用法常见于六朝至唐代的军事文书。
哲学隐喻发展 宋明理学中衍生出"心性之界"的抽象含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以"丹表至诚,徼为心界"阐释修身境界(来源:书格网)。此时词义已从地理边界转化为道德修为的象征。
现代语义流变 当代《汉语大词典》收录双重释义:既指"古代称南方的边境",又指"赤诚的追求"(来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汉语大词典》电子版)。该词现多用于文学创作与学术论述中。
需特别说明的是,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特定领域的历史文献研究与古典文学赏析。其语义演变轨迹完整呈现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从地理术语到哲学概念的发展规律。
“丹徼”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丹徼(拼音:dān jiǎo)指古代对南方边疆地区的称呼。该词由“丹”(红色)和“徼”(边界)组成,因古代以红色象征南方方位而得名。
部分资料提到“丹徼”可形容容貌美丽(如、2),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现代误读或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古今注》《旧唐书》等古籍原文,或参考汉典、查字典等工具(来源:-4、6、9)。
哀石白镣白牡丹板闼本相采粲参味曹洞串子麤强当月调密断科短裤繁骄繁荣富强蜂群风止佛教膏腴贵游姽嫿化产黄素诏皇天不负苦心人恢阔唿啦啦讲院贱皮贱肉济代经武纬文究陈旧瓶装新酒赍旨开脚匡时赖体淩制珞珞幕府书厨拏获排山盆缻前民千推万阻穷鱼人参三夫人瘦高挑儿衰弊水提四壁讬避唾涕忘啜废枕望祠洼田微涡文令乌鸢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