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矛矟的意思、矛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矛矟的解釋

矛和矟。指簡單兵器。 明 唐順之 《鎮江丹徒縣洲田碑記》:“甚者搆亡命,挺矛矟,陰賊公鬨於叢葦高浪之間,相殺或數十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矛矟(máo shuò)是古代中國兵器中的一種長柄刺擊武器,屬于矛類兵器的細分類型,其名稱由“矛”與“矟”二字複合而成,具有鮮明的軍事與文化特征。以下從形制、功能、曆史演變及文獻記載角度詳述:


一、字義解析

  1. 泛指長柄直刃的刺兵,頂端為金屬鋒刃,柄多為木質。《說文解字》釋:“矛,酋矛也。建于兵車,長二丈。”其核心功能為沖刺穿透,是古代步戰與車戰的核心武器。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矛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矟(同“槊”)

    特指長柄矛的一種,刃部較普通矛更寬長,柄長可達丈餘,主要用于騎兵沖鋒。《釋名·釋兵》載:“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其形制適應馬戰需求,可刺穿铠甲。

    來源:劉熙《釋名·卷七·釋兵》(國學大師文獻庫)。


二、兵器特征與用途


三、曆史演變與典籍記載

  1. 漢代至南北朝:

    矟隨騎兵戰術興起成為主流武器。《後漢書·董卓傳》載呂布“以矛矟刺中郭汜”,可見其實戰應用。南北朝時,“丈八蛇矛”等矟類兵器常見于重騎兵。

    來源:範晔《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唐代制度化:

    《唐六典》将“矟”列為禁軍标準裝備,規定“騎兵用矟,步兵用槍”,标志其分類精細化。

    來源:李林甫《唐六典·卷十六·衛尉宗正寺》(中華書局,1992年)。

  3. 文學意象:

    矛矟在詩詞中象征勇武,如杜甫《後出塞》:“千金買馬鞍,百金裝刀頭。闾裡送我行,親戚擁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少年别有贈,含笑看吳鈎。”其中“吳鈎”泛指兵器,含矟類利器。

    來源:仇兆鳌《杜詩詳注·卷四》(中華書局,1979年)。


四、與相關兵器的區别

兵器 柄長 刃部特點 主要用途
1.5–2米 窄刃,尖鋒 步戰、車戰
2.5–4米 寬刃,帶棱/血槽 騎兵沖鋒
2–3米 輕刃,靈活 步兵陣列、機動戰

文獻佐證: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長器解》稱:“長槍謂之槊,馬步兼用……馬上槊尤長。”

來源:戚繼光《紀效新書》(中華書局,1996年)。


五、文化影響與考據

“矛矟”一詞濃縮古代戰争形态的演進,從車戰(矛)到騎兵戰(矟)的轉型,反映了軍事技術與社會結構的互動。其名稱在《武經總要》《練兵實紀》等兵書反複出現,成為冷兵器時代的重要符號。

來源: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矛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áo shuò,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2.引申與用法

3.權威補充

“矛矟”既可指具體兵器組合,也可引申為對立沖突的象征。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鎮江丹徒縣洲田碑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素好古遨曹百故袹首稱谀當代點辱都人短日照植物鹗表阿膠豐柔粉零麻碎紛員負裝負阻貢緞國仇家恨海外關系河洛花哄賤軀艦隻解人頤集料驚電激贊踡局老不着靈女馬乳末代蘑菰俳諧疲憊蒲服棋逢敵手穹林窮奇齊王舍牛荛花擾亂入謝散階山閣螪何升鬥小民沈寒神境視死如生十齋爽利龆容銅鞮頭盧未因聞一知二小意思夏清侯心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