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恐。《後漢書·皇甫規傳》:“四年之秋,戎丑蠢戾,爰自 西州 ,侵及 涇陽 ,舊都懼駭,朝廷西顧。”
“懼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ù hài,由“懼”(害怕)和“駭”(驚訝)兩字組成,形容人在面對危險或突發狀況時産生的恐懼與驚慌失措的情緒。
基本含義
該詞強調因外界威脅或突發事件引發的強烈驚恐感。例如《後漢書·皇甫規傳》中記載:“舊都懼駭,朝廷西顧”,描述了外敵入侵時民衆的恐慌與朝廷的緊張應對。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突發危機、自然災害或重大變故時的群體性或個體心理反應。例如:“地震突發,衆人懼駭,四散奔逃。”。
文學與曆史應用
作為古漢語詞彙,其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上述《後漢書》的用例,體現了古代對“懼駭”的典型表達。
“懼駭”側重于突發的驚恐狀态,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可通過古籍或強調傳統語境的表達中體現其語義。
懼駭(jù hài)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害怕或恐懼。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其中"懼"是擔心或害怕的意思,"駭"是恐懼或害怕的意思。
這個成語源于古代漢語,是由"懼"和"駭"兩個字合并而成。在古代,人們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對某種事物或情況感到非常害怕或吃驚。
"懼"的部首是"心","駭"的部首是"馬"。"懼"字共有9畫,"駭"字共有14畫。
懼駭的繁體字為「懼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懼駭的古時候寫法為「懼駭」。
1. 他對高空極度懼駭,從未嘗試坐過過山車。
2. 小孩在黑夜中聽到奇怪的聲音後,充滿了懼駭之情。
3. 面對陌生的環境,她感到一陣陣的懼駭。
組詞:恐懼、害怕、驚慌。
近義詞:驚恐、恐慌、戰栗。
反義詞:勇敢、大膽、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